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每日推荐
首页 > 思想理论 > 理论探索 > 正文

韩庆祥等:马克思主义“三化”与话语权问题(6)

核心提示: 实现“三化”的马克思主义必然显示其强大的生命力、影响力、感染力以及认同度,进而会赢得话语权。所以,马克思主义“三化”问题实质上也是马克思主义话语权问题。文章认为,必须着眼于提升话语权、突出中国元素,要讲好中国故事、唱响中国声音、贡献中国智慧;必须着眼于增强时代感、突出时代元素,要把握时代脉搏、回应时代诉求、弘扬时代精神;必须着眼于提高认同度,突出大众元素,要反映大众生活、契合大众心灵、符合大众思维。

第三,符合大众思维。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精神文化产品的表述方式要符合大众思维,以解决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传播方式和大众理解能力的问题,使抽象深奥的马克思主义转变为大众喜闻乐见的马克思主义。

一种“主义”要实现“大众化”,必须具有通俗性,要善于将理论语言转换为符合大众思维的大众语言。毛泽东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一文中对此表述得很形象:“许多同志爱说‘大众化’,但是什么叫做大众化呢?就是我们的文艺工作者的思想感情和工农兵大众的思想感情打成一片。而要打成一片,就应当认真学习群众的语言。如果连群众的语言都有许多不懂,还讲什么文艺创作呢?英雄无用武之地,就是说,你的一套大道理,群众不赏识。”[5](P851)在《反对党八股》中,他强调指出:“共产党员如果真想做宣传,就要看对象,就要想一想自己的文章、演说、谈话、写字是给什么人看、给什么人听的,否则就等于下决心不要人看,不要人听。许多人常常以为自己写的讲的人家都看得很懂,听得很懂,其实完全不是那么一回事,因为他写的和讲的是党八股,人家哪里会懂呢?”[5](P836)“例如那些口讲大众化而实是小众化的人,就很要当心……如果是不但口头上提倡提倡而且自己真想实行大众化的人,那就要实地跟老百姓去学,否则仍然‘化’不了的。有些天天喊大众化的人,连三句老百姓的话都讲不来,可见他就没有下过决心跟老百姓学,实在他的意思仍是小众化。”[5](P841)他还详细列举了党八股的八大“罪状”,指出其严重危害。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党八股的分析直到今天仍极富启发意义。在今天,要更好地发挥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作用,就必须按照现代传播学的“传播—接受”理论,通过摆事实、讲道理,借用日常语言和历史典故,使理论由深奥到通俗、由抽象到具体,符合大众思维,为大众所掌握。实际上,当年马克思就强调,理论要“尽可能地做到通俗易懂”。[6](P99)

大众化离不开通俗化,但通俗化绝不是庸俗化。列宁认为,庸俗和哗众取宠绝非通俗。真正的通俗应该是“从最简单的、众所周知的材料出发,用简单的推论或恰当的例子来说明从这些材料得出的主要结论,启发肯动脑筋的读者不断地去思考更深一层的问题”。[7](P278)把读者当成“不动脑筋和不会动脑筋”的人,试图“通过一种畸形简化的充满玩笑和俏皮话的形式,把某一学说的全部结论‘现成地’奉献给读者,读者连咀嚼都用不着,只要囫囵吞下去就行了”[7](P322~323)的做法,是十足的庸俗之举。通俗化是深入浅出。所谓“深入”,就是要抓住理论的根本。正如马克思所说,“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ad hominem]。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而事物的根本在人本身。这就要求深入掌握理论的精髓。所谓“浅出”,就是基于对人民大众之根本的把握,既使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符合大众思维,善于运用“三贴近”的大众化语言感染人民大众,又要借鉴大众文化的传播运作方式,用感性的生活世界事例来阐释抽象的理论。当前必须加大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的传播力度。由此,我们的理论工作者应力求写出精炼生动、通俗易懂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ABC”,大胆采用包括文字、图片、影视作品、综艺节目、艺术作品等多种文化形式,培养大众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亲近感,以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

参考文献:

[1]云杉.文化自觉 文化自信 文化自强[A].文化中国[C].北京:红旗出版社,2011.

[2]李鸿雁.文学理想的时代诉求[N].文艺报,2010-10-18.

[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

[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

[5]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6]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7]列宁.列宁全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作者单位:中共中央党校)

上一页 1 23456下一页
[责任编辑:焦杨]
标签: 话语权   马克思主义   韩庆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