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每日推荐
首页 > 思想理论 > 理论探索 > 正文

韩庆祥等:马克思主义“三化”与话语权问题(5)

核心提示: 实现“三化”的马克思主义必然显示其强大的生命力、影响力、感染力以及认同度,进而会赢得话语权。所以,马克思主义“三化”问题实质上也是马克思主义话语权问题。文章认为,必须着眼于提升话语权、突出中国元素,要讲好中国故事、唱响中国声音、贡献中国智慧;必须着眼于增强时代感、突出时代元素,要把握时代脉搏、回应时代诉求、弘扬时代精神;必须着眼于提高认同度,突出大众元素,要反映大众生活、契合大众心灵、符合大众思维。

三、着眼于提高认同度,突出大众元素

为人民立命、为人民谋利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根本价值追求。因此,马克思主义精神文化产品,理所当然都源于大众、为了大众、属于大众。只有牢固树立群众观点,自觉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坚持以人为本,坚持以最广大人民为服务对象和表现主体,通过形式多样的文化创造,为大众放歌,为大众抒情,为大众呼吁,才能为大众提供更好、更多的精神食粮,才能得到大众的真正认同。

第一,反映大众生活。马克思主义精神文化产品要进一步发挥其实效,就必须使其基本价值反映大众生活,关心大众的物质利益,由仅仅满足于书本词句的马克思主义变成为关注平民大众物质生活并得到人民大众认同的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不是对“彼岸世界”的一种论证,而是对“此岸世界”的现实关注。实现大众的物质利益,就是这种现实关注的重要内容。利益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范畴,生产力是社会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而需要和利益则是推动社会生产力不断发展的内在动因。马克思、恩格斯指出:“‘思想’一旦离开利益,就一定会使自己出丑。”[3](P103)马克思还认为:“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4](P82)

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确立以后,本应按照马克思主义关于物质利益的理论,注重实现人民大众的物质利益。但在“文革”十年中,“四人帮”提出“宁要贫穷的社会主义”的荒谬口号,要人们安于贫穷。这是对社会主义的严重歪曲,也是对马克思主义价值实质的极大误解。通过总结经验教训,邓小平指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发展太慢也不是社会主义,共同富裕才是社会主义的重要目标。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在邓小平看来,社会主义的本质并非仅仅体现在纯粹公有制与计划经济等传统社会主义所认为的经济结构模式方面,而主要体现在其价值、功能方面。这样,对社会主义本质的理解就突破了其具体制度结构的层面而深入到功能与价值的层面,亦即:不再仅仅从结构着眼,而是从功能与价值着眼;不是先定性,而是先重实效;是功能与价值决定了对结构的选择与结构的变迁,而不是相反;是结构服务于功能与价值,而不是相反。在这个意义上,凡是能够实现社会主义本质与功能的,凡是符合“三个有利于”标准的,什么事情我们都可以做。这样,就可以解除一切思想禁锢,大胆解放思想。对社会主义的这种理解更深刻,更具哲学意义,可谓正本清源、直指根本。这样理解的社会主义无疑对广大民众更具有吸引力与感召力,而反映了大众生活与利益诉求的、以人为本的马克思主义无疑能够更有效地实现大众化。

这就要求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精神文化产品生产者转变那种远离大众、不关心大众世俗物质生活、仅仅满足于“词句革命”的倾向;要聚焦人民大众,关注大众感性的世俗生活,关心大众的物质利益诉求,主动设置议题,加大对民生问题的宣传力度,加大对热点、难点问题的阐释力度,多宣传人民大众的生产、生活,多表现平凡人物的精神世界,把更多的镜头、版面对准普通百姓,充分展示大众“身边的感动”,大力唱响“劳动者之歌”,从大众的需要与利益出发富有针对性地进行宣传和教育。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取得实效。

当前我国利益矛盾日益凸显,利益冲突日常化,这是对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提出的一个新课题。随着我国改革的不断深化,利益主体结构、利益表达方式、利益分配差距等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如何满足人民大众合理的利益诉求,有效协调社会利益矛盾,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对与大众息息相关的民生问题提出了明确目标。比如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中国梦,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目标进行了老百姓喜爱、通俗易懂、形象生动的表达和表述。他特别指出,我们的人民“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期盼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这里讲的都是人民群众一个个具体的、实实在在的、个人的梦想,从而使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真正走进大众的现实生活世界。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基本价值只有切实走进大众现实的生活世界,关注大众切身的物质利益,才能真正疏导大众情绪,赢得大众认同,从而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增强其感染力。

随着物质生活的逐步改善,大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更加迫切、更加旺盛。文化越来越成为生活质量的显著标志。要着眼于满足人们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文化需求,坚持眼睛向下、重心下移,推动文化产品、文化设施、文化服务向基层倾斜、向农村倾斜、向普通百姓倾斜,让文化改革发展成果更好地惠及人民群众。对那些已被实践证明、深受群众欢迎的利民举措,如文化惠民工程,公共博物馆、纪念馆、文化馆、图书馆、美术馆免费开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等,要进一步加大力度,往深里做,往实里做。树立以人民为中心、以普通大众为对象的创作导向,降低文化消费门槛,多生产群众买得起、用得上的文化产品,多提供普通群众喜欢的文化服务。

第二,契合大众心灵。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精神文化产品必须走入大众的精神或心灵世界,把握大众的“心”情,解决大众精神世界的心灵问题,由教条化或说教式的马克思主义变成为具有包容性、为大众立言、与大众进行心灵对话而充满温情与人性关怀的马克思主义。

一种“主义”要实现“大众化”,不仅要关注大众的物质利益需求,而且必须契合大众的心理或精神需求,并站在大众立场上为大众说话,从而使大众“真信”马克思主义。在本来意义上,马克思主义追求的就是每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体现了浓厚的人文关怀,是一种真正为大众立言、体现大众根本利益、给人类命运以深刻关怀的理论体系。关注大众心灵世界,本质上就是马克思主义的一种价值关怀,当然也应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一种价值追求。

社会主义制度确立以后,我们本应基于马克思主义的价值关怀,积极为大众精神世界中的困惑提供心灵引导。然而在“文革”十年中,却在一定程度上出现了谈“人”色变、践踏人性、伤害人的精神世界的现象,结果使一些人远离了马克思主义。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开始注重从马克思主义的价值维度重新认识“人”,所取得的一个重要成果就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提出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由“谈人色变”到“以人为本”,改变了以往我们一度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的说教倾向,重新彰显了马克思主义反映大众呼声且具有包容特性的理论特征。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变革时代,各种社会思潮呈现相互激荡的复杂态势。有些人在变革而且陌生的现实面前感到无能为力,把握不住时代发展的脉搏,对新的社会现实感到捉摸不定、无所适从,难以适应新的环境;有些人对事事靠自己能力及选择不习惯,有失落感,难以接受新的现实;有些人对多元、不确定、复杂的客观世界不理解,有恐惧感,难以驾驭周围世界;有些人曾付出艰辛的努力,但由于事物的复杂性,并没有获得应有的回报,因而对这种所谓“无情”的社会和人生充满疑惑,感到叹息,难以拥抱社会和人生;还有一些人对腐败、收入分配不公、社会邪恶和人际冷漠感到不满,甚至感到压抑和绝望,难以改变不满意的处境。所有这些,都要求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必须关注社会变革对大众心灵世界的影响,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关注大众的心灵世界,读好大众的心灵之书,为解决大众的心灵世界问题提供可亲、可信的理论和方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本性只有契合大众的心灵世界,了解大众“心”情,与平民大众进行平等的心灵对话,进而入心入脑,使大众“真信”,才能真正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增强其凝聚力。与此相应,我们的宣传工作应面向感性的日常生活世界,关注群众精神世界和社会心理,摸准公众思想实际,了解群众心理的变化特点和趋势,把群众呼声作为第一信号,强化大众视野、百姓视角,直面问题、聚焦热点,既讲怎么看、又讲怎么办,把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以及解决问题的思路办法呈现在人们面前,更好地架起党和政府联系人民群众的桥梁;并采取灵活多样的方法和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使价值理念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融入现实,拉近理论与实践的距离,做到知与行的统一,为公众提供“心灵鸡汤”。这种春风化雨式的宣传教化方式,有助于公众在日常生活与社会交往中不知不觉地接受熏陶,并接受与认同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

上一页 1 23456下一页
[责任编辑:焦杨]
标签: 话语权   马克思主义   韩庆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