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着眼于增强时代感,突出时代元素
真正具有生命力的精神文化产品应当是时代的产物,缺乏时代元素就会被时代所抛弃。马克思主义精神文化产品要突出时代元素,与时代发展同步伐,不断增强时代感,汇成充满时代气息的进取强音。
首先,把握时代脉搏。从世界文化发展的趋势来看,马克思主义精神文化发展面临难得契机。世界文化多样化发展趋势日益明显,一个多元的世界文化格局初现端倪。特别是国际金融危机的发生,既深刻影响和改变着世界,也深刻影响和改变着中国与世界的关系。伴随着中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的提升,世界更加关注中国,也更加关注中国的文化,这为扩大中国文化的影响提供了重要契机。现在一些外国学者提出“世界文化东移论”,认为“21世纪将是亚洲世纪”,认为“未来在很多方面西方要向中华文明取经”。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来看,马克思主义精神文化发展具有深厚基础。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成功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是一条使中国经济快速健康发展、人民生活不断改善提高、社会充满生机活力的成功之路,也是一条不断孕育新的思想文化的希望之路。在30多年的伟大实践中,中国实现的每一次大的突破,经历的每一次大的考验,取得的每一个重大成果,都孕育和发展着新的思想、新的观念。社会各界对文化发展的关注度、参与度空前提高,一股强劲的“文化热”正在形成,加快文化发展的氛围越来越浓厚。从世界网络化的趋势来看,马克思主义精神文化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契机。人类文化的发展始终是同科技进步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科技与文化历来如影随形,科学技术的每一次重大进步,都会给文化的传播方式、表现形式、发展态势带来革命性变化,以独特的方式增强着精神文化产品的冲击力。互联网的裂变式发展和广泛应用,不仅带来社会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的深刻变革,而且极大地改变了精神文化的生产、传播和消费方式,催生新的文化业态。目前,我国网民规模已达6.18亿,移动用户5亿,通过网络了解信息、浏览新闻、学习知识、休闲娱乐已经成为人们丰富文化生活和满足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越来越多的人通过网络参与文化建设,借助博客、播客、维客等进行文化交流和文化创造,广大网民既是网络文化的享受者,又是网络文化的创造者。网络技术在满足人们文化需求、激发人们创造热情的同时,也孕育了具有信息时代特征的文化形态,催生了网络音乐、网络游戏、网络视频、网络文学等新的文化样式,极大地提高了文化产品创作生产的效率,极大地丰富了文化产品和服务的领域和内容。今后人们文化的消费享受、创作生产和交流传播,大都要通过网络这个平台来实现。谁在网络文化的发展上抢得先机,谁就能占领文化的制高点。只要顺应网络化、信息化时代潮流,把互联网作为传播先进文化、提供公共文化服务、丰富精神文化生活的新阵地、新平台,就一定能够为马克思主义精神文化发展注入新动力和开辟新领域。[1](P14~15)
其次,回应时代诉求。美国作家威廉·福克纳说:“人之所以不朽,不仅因为在所有生物中只有他才能发出难以忍受的声音,而且因为他有灵魂,富于同情心、自我牺牲和忍耐的精神。诗人、作家的责任正是描写这种精神。作家的天职在于使人的心灵变得高尚,使他的勇气、荣誉感、希望、自尊心、同情心、怜悯心和自我牺牲精神——这些情操正是人类的光荣——复活起来,帮助他挺立起来。诗人不应该单纯地撰写人的生命的编年史,他的作品应该成为支持人、帮助人巍然挺立并取得胜利的基石和支柱。”前苏联作家舒克申说:“在我看来,艺术的目的在于帮助人认识生活和自己,使人变得更有人性、更高尚、更美好。真正的艺术永远引导人们通向尽善尽美的境界,永远是真实的,与时代合拍的。”近年来,随着我国空前的城市化进程,急剧膨胀的物质生产,快捷的信息传播速度,各种思想和价值观亦处于变化之中。粗看起来文化似乎已经达到了空前的繁荣,但表面繁荣的背后潜藏着理想信仰的缺席。文化在一定程度上陷入了一种市场化、景观化、肤浅化、粗俗化的怪圈,文化最应该载荷的伟大、崇高、理想已经渐行渐远。马克思说,金钱可以“把坚贞变成背叛,把爱变成恨,把恨变成爱,把德行变成恶行,把恶行变成德行,把奴隶变成主人,把主人变成奴隶,把愚蠢变成明智,把明智变成愚蠢”。当追逐金钱和名利成为生产文化产品的目的,对理想、信仰的呼唤就应该成为时代的诉求,应该成为马克思主义精神文化发展的责任和使命。要加强对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的引导,把握好方向、把握好导向,把满足需求与提高文明素养结合起来,更好地发挥文化引导社会、教育人民、推动发展的功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