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每日推荐
首页 > 思想理论 > 理论探索 > 正文

韩庆祥等:马克思主义“三化”与话语权问题(4)

核心提示: 实现“三化”的马克思主义必然显示其强大的生命力、影响力、感染力以及认同度,进而会赢得话语权。所以,马克思主义“三化”问题实质上也是马克思主义话语权问题。文章认为,必须着眼于提升话语权、突出中国元素,要讲好中国故事、唱响中国声音、贡献中国智慧;必须着眼于增强时代感、突出时代元素,要把握时代脉搏、回应时代诉求、弘扬时代精神;必须着眼于提高认同度,突出大众元素,要反映大众生活、契合大众心灵、符合大众思维。

理想主义是人类永恒的追求,也是马克思主义精神文化产品永恒的主题。精神文化中的理想主义,是对知识、科学、真理、崇高的求索,以及对自由、平等、正义等重大价值的渴望和呼唤。马克思主义精神文化产品应该包含着崇高与理想,反映这种崇高与伟大、理想与信念。生活中不缺少崇高与理想,文化产品也不能摒弃理想与崇高。文化产品如果失去了对于理想的呼唤、对于美的诉求、对于爱的表述,也就没有了直达心灵的力量,也就丧失了它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在影视方面,近几年来,涌现出了《激情燃烧的岁月》《军歌嘹亮》《历史的天空》《八路军》《亮剑》《开国大典》等一大批反映主流文化的优秀电视剧,还有《大国崛起》等一系列纪录片。这些文化艺术作品都是歌颂理想与崇高的精品力作,在获得好评的同时,也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潜移默化地普及到群众的心中。就文学而言,在中国文学史上这样的作品是很多的。徐迟的《哥德巴赫猜想》叙述了数学家陈景润的传奇经历,多方位展示了他的个人遭遇,揭示了知识分子的不幸与民族命运的关系,呼唤对人的价值、科学、知识的尊重。路遥的《平凡的世界》全景式地演示了中国当代城乡社会生活,通过复杂的矛盾纠葛,刻画了社会各阶层众多普通人的形象;他们的劳动与爱情、挫折与追求、痛苦与欢乐、日常生活与巨大社会冲突纷繁地交织在一起,深刻地展示了普通人在大时代历史进程中所走过的艰难曲折的道路。正如俄罗斯作家索尔仁尼琴所言,文学如果不能成为当代社会的呼吸,不敢传达那个社会的痛苦和恐惧,不能对威胁着道德和社会的危险及时发出警告,这样的文学是不配称作文学的。这是作家的责任,只有坚守了文学的理想与崇高,才可以创造出屹立于世界文坛不朽的中华民族自己的文学。[2]

我们党领导各族人民在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实践中,创造了鲜明独特、奋发向上的革命文化。不论是现在还是将来,革命文化都是激励我们不懈奋斗的强大精神力量。从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到雷锋精神、大庆精神、“两弹一星”精神,再到载人航天精神、北京奥运精神、抗震救灾精神,这些富有时代特征、民族特色的宝贵财富不断实现着中华文化的再生再造,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凝聚升华,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伟大创造精神的生动体现。现在,有的人以所谓重新评价为名,搞历史虚无主义,认为革命文化是“过去式”,今天再讲革命文化没什么意义,随心所欲地戏说和“恶搞”历史,企图消解红色经典,甚至对英雄人物、历史人物进行颠覆性评价。有的人选择躲避理想与崇高。所谓躲避崇高,就是回避价值判断,就是不歌颂真善美,也不鞭挞假丑恶,乃至不大承认真善美与假丑恶的区别,也就是放弃了对社会进步的追求,放弃了对人的尊严和理想的捍卫,在一定程度上就是不相信崇高的存在。这是对历史的歪曲,也是对文化的亵渎。一定要用好、用足党领导人民创造的丰富革命文化资源,使之深深融入人们的精神世界,把艺术追求和学术探索融入国家发展、社会进步的洪流之中,满腔热情地讴歌时代主旋律,才能创作生产出有生活厚度、有思想深度、有精神高度的优秀作品,承担起时代赋予的神圣职责。

第三,弘扬时代精神。改革创新是永恒的时代精神。纵观人类文化发展史,历代文学艺术巨匠们之所以能够创作传世佳作,其共同特点在于具有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从我国秦汉以前的诗经、楚辞到汉赋、唐诗、宋词、元曲以及明清小说,从古希腊神话、荷马史诗到文艺复兴时期的众多佳作以及18、19世纪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的作品,无一不是创新的结晶。在当代中国,一大批优秀作品之所以脱颖而出,关键就是敢于突破传统范式,大胆创新、大胆创意,实现了题材多样化、形式多样化、手法多样化。历史和现实证明,精神文化产品的魅力在于创新,文化创作生产的生命力在于创新,创新是精神文化产品生产的永恒主题和不竭动力。随着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我国文化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经济基础、社会条件、外部环境都发生了深刻变化,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日益多样,人民群众的审美情趣日益多样,人民群众的接受习惯日益多样,不注重与时俱进、改进创新,精神文化产品生产就会滞后于时代、落后于形势,精神文化产品就会失去受众、失去影响。党中央提出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在新起点上推动文化体制机制创新、内容形式创新、传播手段创新,是顺应时代发展要求,繁荣我国文化事业和做大做强文化产业的必由之路。无论是创新文化观念还是创新体制机制,其最终的结果都要落实到精神文化产品上来,只有把创新精神贯穿精神文化产品生产的全过程,才能推出更多的优秀产品,实现文化创新的任务,使马克思主义精神文化之树常绿常青。要以敢为人先的胆识和超越前人的勇气激发创造活力,大力推进观念、内容、风格、流派积极创新。坚持把创新与继承借鉴统一起来,以礼敬自豪的态度善待我们的优秀文化传统,以更加开阔的视野对待世界各民族文化,深入挖掘和提炼民族传统文化中的有益思想价值,积极借鉴人类一切于我有用的优秀文明成果,使马克思主义精神文化产品更加符合时代进步潮流。要顺应科技革命的潮流,自觉站在科技发展的最前沿,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强化互联网思维,善于用科技手段创新精神文化产品的表现形式,用技术含量提升精神文化产品的艺术魅力,努力实现技术与艺术的完美融合,实现样式和载体的极大丰富,让马克思主义精神文化插上科技的翅膀,飞得更高、传播得更远、流传得更久。

上一页 1 23456下一页
[责任编辑:焦杨]
标签: 话语权   马克思主义   韩庆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