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项婉愉
从大数据来看,中国在国际科学数学的考试测评中自1995年在亚洲国家中都是名列前茅的,新加坡、韩国、香港、台湾、日本,我们的亚洲教育系统在全球也是名列前茅。但是这个考试同时有另外几个参数,包括学生的自信心和对科目的喜好,这完全是负相关。分数越高的国家学生对这门课的兴趣和信心越少。比如韩国最近一次考试,2010年是全球第一,学生的信心却是倒数第一;香港阅读能力和俄罗斯并列第一,信心也差不多倒数第一。大家就提这个问题,如果学生成绩越好对这门学科越没信心,越不喜欢学这个,那是否是短期的学习效果破坏了长期的教育效果?
我在写书时发现,中国上海的学生成绩一直排在PISA(注:国际学生评估项目)考试的第一位。美国最好的商学院做了一项调查,并发布了全球创业情况汇总报告,其中有一点讲的是创业信心。我认为创业分为两种,一种创业是必要性创业,也可以被称为没办法的创业。比如,以前农村剩余劳动力很多,包括刚刚回城的知青、刚刚出狱的犯人,他们因为没法生存而进行的创业是被迫性创业,这对于社会发展是没什么价值的,但对于就业是很有价值的。以创代就,越贫穷的国家,这种类型的创业可能会越多。另一种是机遇性创业,即找到一个机会点进行创业,但机遇性创业需要冒险。比如,谷歌的两个创始人都是斯坦福大学的博士,当他们想创立谷歌的时候,他们其实很想把博士读完,但是导师让他们别读了。如果他们没有冒险,那么今天可能就没有谷歌。同样地,其他的机遇性创业也需要冒风险。硅谷的很多大型创业公司,例如甲骨文、苹果、微软、戴尔等等,这些公司的创始人基本上都是在辍学之后创立了企业,实际上他们都冒了很大的风险。机遇性创业需要信心,需要思考我到底有没有能力去创业这个问题。
根据全球创业情况汇总报告,创业信心和PISA考试呈负相关,考试分数越高的国家或者教育系统,成年人创业的信心就越少,比如日本、韩国、新加坡,这些国家在排名上基本都是垫底的。这就说明有时候我们在追求某种短期效益的时候,是会付出一定代价的,也就是说我们必须要在教育方面做出一种选择。70年代,美国的一位心理学跟踪了两千多个孩子,98%的5岁孩子所拥有的创新能力是天才级别的,也就是说,每个孩子都是天才型的创新人才;5年以后,这个比例降到32%,也就是说,通过五年的小学教育,我们失去了一大半具有创新能力的孩子,而创新能力消灭最快的时期,一般是在三、四年级的时候,当孩子成为好学生、背着手听话的时候,这意味着富有创新能力的孩子消亡得差不多了;再过十年,具有创新能力的孩子只有10%;而到他们成年时,这个数字已变成了2%。
美国的教育也是这个情况,所以接受学校教育的过程,实际上是扼杀创造力的过程。这是正常的,因为传统教育就是这样设计的,要做的就是扼杀创造力。到目前为止,所有国家的教育范式都遵循这个原则,只不过有些国家在传统的教育范式中成功一些,有些则失败一些。美国可能是最不成功的,所以美国学生在标准化考试中老考不好,同质化非常不成功,因此出现了像乔布斯、比尔·盖茨等漏网之鱼,他们就是没有被传统教育改造好的学生。
另外,教育要实现个性化,必须保持创新的心态、信心、冒风险的勇气和独特性。我认为21世纪进入到了全球化教育时代,所有学生必须具备全球化的视野和能力,因为我们已经进入到全球化创业时期,全世界都可能是我们的市场和工厂,比如新华网已经是一个全球的企业,不能只看到我们中国人是听众,实际上世界上所有人都可能是听众。现在每一个孩子通过阿里巴巴、Ebay、亚马逊等这些媒介已经可以接触到全球每一个角落,但绝大部分人想的是本地创业的问题,而本地创业的最大问题就是撞车的可能性很大。例如,如果大家都去卖酸梅汤,那么只能价格上竞争,但如果把酸梅汤卖到美国去,就将获得更好的收益。所以,培养全球化视野不是这么简单的,而是需要很长的经历。全球化视野还包括全球化能力,我们是否具备和各种文化打交道的能力,跨国和跨文化的能力?商学院强调文化商,它和智商同样重要,因为我们“走出去”所需要的能力就是和不同文化打交道的能力。但是我们是否具备文化商,是否具备和不同企业打交道的能力?
教育范式改革的三个核心问题
2012年我在美国出版《就业?创业?从美国教改的迷失看世界教育的趋势》这本书的时候就提出“新的教育该怎么办”这个问题。牵扯到三个问题:一是教什么;二是怎么教;三是哪儿教。
教什么的问题应该遵循学生的强项和兴趣,一个学生有兴趣追求自己长处的时候自然会继续学习。这里面就有一个矛盾,就是基础知识的问题。国家、民族必须有一些共同的知识,也就是所谓基础知识怎么办的问题。真正的基础知识一般是一般学生能够掌握的,千万别强迫学生学习少部分不能掌握的基础知识。有时候我们好心办坏事,提出很多标准,这个标准反而阻碍了人才的发展。真正的创业教育要有大的改变,就是课程要改变,课程要跟着学生走。教育的目的是让每个学生发挥自己的强项、追求自己的兴趣,而不是强加他一种共通的所谓的知识和技能。
观众请赵勇教授签名
传统教育是预防式教学,就是可能要用的知识先给你教上,其实当时可能没什么意义,读过博士的人可能会比较了解。你读博士的时候要搞研究,我们认为搞研究的人肯定学研究方法,所以美国的博士生课程第一年基本上都是学研究方法,但到两三年后博士生可能就会忘了这些方法,这就是预防性教学。我们的幼儿园是为小学打基础,小学为初中打基础,初中为高中打基础,以后都没意义了。
传统范式教育追求的还是传统教育,我认为教学法的转变方向应该是即时性教学,我在书里称之为“以作品为导向的教育”,就是让孩子们每天做真实的作品,从做真实作品的过程中体会到作为一个创业者的责任,做真实作品的时候必须对作品质量负责。而现在学生做的作业基本上没有任何价值,它不真实,如果这个学生不做作业,除了老师家长之外没有人会着急,因为他没有做真实的产品和作品。
对社会和个体有意义,这才是每一个创业者必须具备的。做一件事情必须满足一个需求,必须要解决一个问题,这同时也要求他真正具备发现问题的能力。我们老提解决问题的能力,但发现问题的能力也很重要,如果你不能发现问题,老解决别人的问题,那你就是在给别人打工。通过每天做真实的作品,你就会发现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案,会想到我的独特性在什么地方,让学生知道寻求伟大和卓越而不是平庸。我经常开玩笑说,让爱因斯坦考国内高考的物理,他的最高水平也不过是拿到满分,而任何考试考的都是平庸,平庸里的最高水平有什么意义?
最后是在什么地方学的问题。信息技术教育有一个很大的误区就是,我们成了传统教育的帮凶,我们把传统教育弄得更好、更有效果。信息技术最大的价值有两点:一是帮助学生做真实的作品、做创造。你们想想:一个简单的苹果手机上的多媒体价值可能相当于五六十年代的一百万美元,包括摄影、摄像、制作、发布等,好莱坞都买不到这些东西,我们为什么不拿过来?因为我们没有做成完整的产品。二是让校园国际化,让学生每天都能和不同文化、不同国家的人做真实的产品,相互为对方服务,这是学习的环境,每个校园都应该达到这一点。
我们需要的不是增加创新创业教育的课程,也不能仅仅开设一个创业专业,我们需要教育范式的大改革,要那种彻彻底底的改变。
青铜器时代来了,石头斧子不管用了,我们需要做铜器时代的人。这时候我们怎么改变?这需要很大的勇气,这本书里有很多案例。其实有很多国家已经开始实施,很多学校也已经开始了,这个教育思想我提出来一点都不新鲜,那就是以儿童为中心的教育。儿童是想学习、会学习的人,我们不要强迫儿童学什么,而是要尊重儿童。我们到了必须改变的时代了,而且也到了我们能够改变的时代。
(作者为美国俄勒冈大学首位校长讲席教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