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勇为何承认自己“是一个失败的农民”?
我和朋友打交道,经常被问的一个问题是:孩子应该学什么专业?
其实关于专业选择有一个排名,每隔几年甚至每年都会列出哪个专业就业最好、哪个专业就业最不好。追求最热专业无非是希望孩子学完这个专业后能顺利就业,但结果往往是让人失望的。今年热的专业明年就不一定热了,今年明年热的专业后年可能就不热了。
国内国外学校都一样,经常会突击开设新的专业,因为不断有新的现象出现。但很可能批准新专业要花上好几年时间,等专业批下来,再招教师、培养学生,等到学生毕业时,这个专业和这个行业可能就不存在了,这个演变是非常快的。这种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可能就会导致新的教育问题出现,造成很大的就业困难。
本次活动主持人新华网副总编辑刘娟
一个需要创业创新的人才应该具备什么样的内涵、才能和价值观?第一步是要多元化。在传统的教育中,我们不太欣赏多元化的人才,但在现代社会中,人才的多元化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生态的多元化是生态健康发展的必然,人才的多元化也是一个必然。每个人都与周围的人不一样,每个人都有强项和弱项。刚才主持人介绍我“是一个失败的农民”,回四川老家我发现自己真是一个失败的农民。小时候个子比较小,凡是农活都干不好,在60年代,我最好的出路就不要干农活。其实我弱点很多,我这一辈子基本上都是在尽量逃避自己的弱点。
大家可能都比较熟悉哈佛大学的“多元智能理论”,这个概念提出来差不多30多年了,它颠覆了人只有“聪明或傻”其中一种智能的传统观念。人具有音乐、艺术、体育、逻辑、人际交往、语言、数学等方面的能力,如果在某方面聪明,可能在其他方面就傻一点。从天赋上讲,一个人不可能在每一个方面都特别强。
大师与平庸之间的“1万个小时”差别
即使一个人在某方面具有天赋,但由于存在动机方面的差异,每个人追求的东西可能不一样:有些人追求的是好奇心,喜欢掌握知识、追求新知识;有些人追求的可能是权力欲,喜欢控制别人,就想当领导;有些人追求的是被社会所接受,天生就是服从者。俄亥俄州立大学提出,人类有16种天然动机,其中每个人选择追求的东西不一样,结果就导致每个人在某一方面花费的力气不一样。
后天的原因也会导致差异,这是由于教育、环境和家庭的关系。即使在某一方面特别具有潜力,但是如果没有机会,这个潜力可能永远都不会被知道。比如你有音乐天赋,如果从来没听过音乐,你就很难成为一个音乐家;比如你擅长艺术和绘画,如果从来没接触过这些,你成为有创意的艺术大师的可能性基本为零。
还有一个因素就是,即使你有天赋也必须通过努力实现。有人曾提出“要成为某方面的专家至少得1万个小时”的理论,我们称之为“一万小时规则”。不管八千也好、九千也罢,大家要知道一点,我们这一辈子没有多少1万个小时。很多人为什么在某方面没能成为专家,可能就是因为没花足1万个小时。这个规则基本上适用于每一个人,因为就算没什么天赋,要是肯花上1万个小时努力的话,你也会做得很不错。
赵勇回答网友提问
如果你的1万个小时正好花在有天赋的、感兴趣的方面,你就会成为这方面的大师。如果用1万个小时弥补你的短板,而这些又是你不感兴趣的,就会成为非常平庸的人,这是非常简单的道理。每个人都有这种独特性,但是就业教育的问题出在哪?它就是要消灭这种独特性。
传统就业教育认为你是要找工作的,工作需要你做什么,你就要知道这些东西。所以传统教育里必须有课程、课标、考试,你必须学语文、数学、外语等,这是我们假定的今后社会所需要的东西,这是传统教育模式。每个孩子进入学校后,我们就把传统的、所有的东西灌输给你,导致你在这方面花了1万个小时。读书12年,为的就是让你成为掌握所有知识的人才,有些人没有天赋或对这个不感兴趣,所以我们造就了大批平庸的人才。
大家掌握的是同样的知识,结果就是整个教育趋于同质化。每个人都去抢、追求这些工作,这在传统教育中是一个必要的事情,但我们没有机会充分利用每个人的才能,不能真正做到“天生我材必有用”。因为传统的教育就是要求你掌握基础的知识、同样的知识,即使你在某方面的能力特别出众、特别伟大,在传统教育中也基本上被视作“没用的”。
我们曾开玩笑说,乔布斯如果在我们村,他一样是没用的。很多所谓的伟人,比如毕加索、贝多芬,如果大家饭都吃不饱,还有谁听你的交响曲?
大家可能也抱怨很多工作很无聊,能力如果稍稍超出一点肯定就被压下去,因为传统是不欣赏叛逆和伟大的,所以传统的教育适应了传统的社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