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政党角色的社会回归
政党角色的社会回归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既需要组织的制度化跟进,把社会沟通作为工作的中心,又需要重塑政党形象,让政党与政府保持一定的距离。这种距离是制度意义上的,也是物理空间上的。以建筑符号为例,与代表公权力的政府不同,政党的建筑应植根社区,并融入其中,成为居民区的一部分,以拉近政党与公众的心理距离。
草根时代,受众更愿意在一个平等的场域接受信息。目前,各地方党委与政府把互联网作为宣传党的方针政策的主要平台,政党成为高于社会的国家在场。当互联网成为自由人的自由联合时,高于社会的政党自然与社会有了隔阂。基于此,必须改造政党的互联网形象,以政党与社会沟通为主体重构各级党组织的互联网平台,使社情民意成为网络平台上的主要内容;建立相关领导与民众网上在线沟通的规范化、制度化平台,把实时沟通与定期沟通结合起来。同时,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大数据分析中心,对社会多元利益诉求及时做出有针对性的政策调整,使政党成为群众利益在网络空间与现实社会的“形象代言人”,达此目标无疑是巩固政党执政地位的有效路径。
科学技术的进步永远都是一把双刃剑。就国家治理而言,现代信息技术为社会沟通提供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应对瞬间集聚的民意,即群体性事件的挑战。推而言之,网络资讯的透明与跨国界传播,也使得各国国家治理体系面临着挑战。中国特色的政治制度成长于中国革命的历史逻辑,政治生活主题的转换决定了它已滞后于现代国家的治理要求。面对信息技术的进步,这一制度缺陷无疑被快速放大。迎接信息技术的挑战,执政党一方面要紧跟技术革命,把握互联网技术进步的脉搏,让技术的进步及时服务于政党沟通社会的需要。另一方面,应对互联网挑战需从制度变革入手,在政治领域,应力行党政分开;在社会领域,则应践行政党分开,以政党角色的回归赢得社会的认同。唯如此,才能增进社会对政党的信任,而信任又是政党与社会有效沟通的前提。
参考文献:
[1]钟欣文.党的十八大以来新闻宣传工作的创新发展[N].人民日报,2014-02-20.
[2]王建华.中国共产党局部执政时期制度建设的逻辑分析——以陕甘宁边区为中心[J].江苏社会科学,2011,(2).
[3]李艳霞.何种信任与为何信任?——当代中国公众政治信任现状与来源的实证分析[J].公共管理学报,2014,(2).
[4]祝华新.全面深化改革年代的互联网[J].中国改革,2014,(4).
[5]昆明市政府昨日召开新闻发布会就中石油云南炼油项目回应公众[N].云南日报,2013-05-11.
[6]茂名官方:PX事件中没人死亡并称如绝大多数群众反对,政府不会违背民意[N].南方都市报,2014-04-01.
[7]2014《法治蓝皮书》揭示群体性事件诱因[EB/OL].中国日报中文网,2014-04-16,http://language.chinadaily.com.cn/article-211716-1.html.
[8]习近平: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EB/OL].新华网,2013-08-20,http://news.xinhuanet.com/2013-0820/c_117021464.htm.
[9]洛甫.略谈党与非党员群众的关系[J].共产党人,1939-11-25(第2期).
(作者单位: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