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每日推荐
首页 > 思想理论 > 理论探索 > 正文

中国社会福利发展战略:从消极走向积极(3)

(二)积极社会福利的倡导

积极社会福利(positive welfare)是在全球化的挑战下,西方福利国家对社会政策调适的结果。积极社会福利首先是视野发生了改变,要改变长期以来仅关注将社会资源用于减轻人们的不幸和困境,保障他们的基本生活不受影响,进而转向将社会干预的重点提到风险的形成环节,进行风险“上游“的干预,通过将社会福利开支聚集在福利服务对象和经济增长具有投资性的项目上,促进贫困群体及个人的能力建设,改变弱势群体和个体参与社会生活被排斥的现象,实现可持续性发展。

积极社会福利政策取向不仅是聚焦社会发展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发展它对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在当前,社会发展最明显的特征是协调经济政策和社会政策,把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联系起来,强调积极社会福利与国民经济发展互为因果的关系,在各国的实践运用中更加明显和突出。

第一,通过积极社会福利政策,促进人力资本投资。社会福利直接关系到劳动力素质的提高,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可持续发展。即社会福利具有帮助人们实现潜能的作用,如同教育、卫生事业一样,是对社会资本和人力资本的投资。社会投资视公共开支及社会福利为一项人力资本的投资,旨在透过终身学习、培训、工作福利等来实现。[11]在时效性,社会福利的效用或收益通常是在长时间之后才会显现出来。

第二,通过积极社会福利政策,促进积极的劳动力市场和就业政策。从发达国家政策实践来看,积极的劳动力市场和就业政策的关键是进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严格失业保障资格申请条件,降低失业保障水平,促进保护性劳动就业政策与积极就业政策相结合,“激活”失业者,让他们主动地重新回到劳动力市场,以工作代替福利。近年来,积极的劳动力市场和就业政策的主要措施有:劳动力市场培训、就业补贴津贴、公益部门就业和青年计划;在公共救助、伤残人员补助和失业救助等方面采取合同协议,也称为激励计划,同时,把改善劳动力供给和提供公共就业服务作为政策的重点。

总之,长期以来,社会福利被认为是远离资本市场,不涉及经济发展效果的。而积极社会福利不仅面对经济发展,更是着眼于促进经济与社会综合发展,在更广阔的领域实现社会公正。

上一页 1 23456下一页
[责任编辑:焦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