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超:为谁拍戏,拍什么样的戏,怎样拍出好戏
从我个人来说,习总书记讲话“高屋建瓴,发人深省”,深有感触。总书记说“有高原,缺高峰”,事实的确如此。咱们这些年有不少好戏,现在真正能留得下、传得开的少。“留得下,传得开”的戏才是好戏,那些低俗的都是没有真正的生命力的。以中国戏曲学院来说,刚建校的时候我们有一出非常有名的戏——《白蛇传》,这是一个经典,传到现在仍深受观众喜爱。改革开放的初期我们又拍了一出戏叫《对花枪》,当时关雅浓老师在老旦的行当上有一个巨大的突破,老旦唱了100句讲了一个故事,丝丝入扣,悦耳动听。好戏太少,“有高原,无高峰”,这是最需要认真反思研究的问题。另外一个问题就是千篇一律的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我认为应该从以下三个方面下功夫:
第一,为谁拍戏。习总书记说的很清楚,为人民群众拍戏,不能有铜臭气,不能单纯追求市场和票房。要创作出群众喜欢的作品要真下点功夫,现在有些人为评奖拍戏,为评奖拍戏一般不会有什么生命力,或者说生命力大打折扣,从人民群众的需要出发才有生命力。艺术节等这些活动应该办,从很多方面促进了发展,对青年人的培养等方面发挥了作用,但是不能过度化。
第二,拍什么样的戏。不能把主旋律理解的太窄,不能片面强调主旋律,将其空洞化。只有将积极健康的、向上的、弘扬传统美德的都纳入创作内容,创作形式才能更加丰富。
第三,怎样拍一部好戏。作为戏曲来讲八个字“出人出戏,继承创新”。当下从剧团到学校,在把握出人出戏上,特别是在继承上,做的相当不够。只有继承好的,丰富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才能创作出活灵活现的作品。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叶盛兰先生之所以能成为小生挑班,这归功于他“学得多,练得多,看得多,演得多”。唯有“学得多,练得多,看得多,演得多”,才能有民族文化的底蕴,才能成为艺术家。戏曲教育如果不把这种精神传递下去很难发展,艺术要发展关键靠人,人从哪来,从教育来。我们成立了中国少年京剧团,当时是从京剧进课堂发起的,我们应该在这方面做贡献,同时我们也形成三点认识,确定了三大任务。三点认识是:第一中华民族文化的根不能丢,第二中华文化的发展要由中华民族来继承,第三民族文化的发展要从娃娃抓起。三大任务是:第一要培养优秀的京剧后备人才,第二要培养优秀的娃娃观众,第三个任务打造民族娃娃品牌。 我们现在缺的是这个东西——品质。从创作来讲也是浮躁,大家不愿意扎扎实实做些培养工作,不愿意培养自己的创作班底,短平快的方式对艺术发展不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