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结语
理解当前中国乡村社会的基本性质,是制定和推进合理化农村政策的基础,因为正确地理解乡村社会的基本性质是准确地判断和把握乡村未来发展方向的前提。在当前乡村社会的基本性质问题上,一直有着两种范式:一是依然用“乡土社会”的眼光来看当前的乡村社会;二是认为如今的乡村已焕然一新,彻底蜕变为“新乡土社会”。人情、礼俗、熟悉关系色彩已渐渐蜕去,乡村社会已变迁为现代性的“个体化”社会。31然而,从中国乡村社会的变迁历史和现实经验看上去,经历了革命、改造、改革和市场转型的乡村社会,既不是传统的乡土社会,也不是现代性的新乡土社会,而是转型并留存部分乡土特征的后乡土社会。
后乡土中国是从乡村社会的历史传统和发展经验中提炼出的一个理想型概念,目的就是用来概括和理解当前中国乡村社会的基本性质。就理论意义而言,后乡土中国概念是对费孝通乡土中国理论的继承和发展;从实践意义来看,后乡土中国理论旨在为乡村社会发展的基本形势和问题及出路的判断提供一个分析性框架。后乡土中国理论对当前乡村社会基本性质概括为:家庭农业、村落和熟悉关系依然在乡村存在和维续,这反映出乡村社会保留着部分“乡土性”特征;当前乡村出现的“大流动”现象,意味着不流动的乡土已经变迁,流动性成为后乡土性的突出特征;伴随着乡村流动,乡村结构也已出现了分化和多样化;此外,随着国家农村建设的推进和深入,乡村社会空间的公共性越来越强。
“三农”问题一直是农村研究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然而,在“三农”问题研究中,对诸如留守儿童问题、医疗问题、自杀问题等表象问题的描述较多,而对“三农”问题的基本问题则几乎缺少必要的界定和探讨。从认识论角度看,如果科学认识活动不能对研究对象的基本问题加以限定和探讨,那么研究将不利于知识的积累和进步。
费孝通将乡土中国的基本问题界定为农民的劳动和收入能否维持其生存安全问题,即温饱问题。如今在后乡土中国,农民的温饱问题显然已不再是基本问题,因为即便农民自身劳动难以保障温饱问题,国家也能保障农民不会挨饿,因为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已经基本覆盖农村了。乡村社会的基本问题一般具有时代性的特征,在现代化、市场化的大背景下,后乡土中国的基本问题已演变为农民何以获得公平的市场机会问题,也就是如何让广大农民有业可从且能从中得到相对理想的收入。
解决乡村社会基本问题的根本出路,不可能是简单的、理想化的单一路径。无论是乡村工业化,或是城镇化,还是新农村建设,都只能对乡村问题的缓解有一定推进作用,但都不会是唯一的、普适性的道路。广阔的乡村,各地有着地方性特色,差异性很大,任何一条道路、任何一种发展模式都难以普遍适应所有的乡村社会。如果我们要想找到解决乡村基本问题的根本途径,那就只能从一般意义上寻求推动乡村与农民有效发展的运作机制,这个运作机制就是在政府、市场和社区之间形成良好的协作机制,以达到激活三种力量共同参与乡村发展并构成相互促进的合力。
参考文献:
1费孝通:《重读<江村经济-序言>》,载《江村经济》,商务印书馆2007年版,第314页。
2费孝通:《乡土中国生育制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4页。
3费孝通:《乡土中国生育制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6页。
4费孝通:《乡土中国生育制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7页。
5费孝通:《乡土中国生育制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8页。
6费孝通:《乡土中国生育制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10页。
7泰韦斯:《新政权的建立和巩固》,载麦克法夸尔、费正清编,《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116页。
8陆益龙:《嵌入性政治与村落经济的变迁——安徽小岗村调查》,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33页。
9陆益龙:《中国农村社会阶级阶层结构60年的变迁:回眸与展望》,载《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9年第6期。
10费孝通:《苏南乡村发展的新趋势》,载《志在富民——从沿海到边区的考察》,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543页。
11Nee, Victor. 1996. “The Emergency of a Market Society: Changing Mechanism of Stratification in China”,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101:908-949.
12陆益龙:《关系网络与农户劳动力的非农化转移》,载《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1年第1期。
13陆益龙:《流动的村庄:双二元格局与农民的不确定性》,载《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08年第1期。
14李培林:《“另一只看不见的手”-社会结构转型》,载《中国社会科学》1992年第5期。
15陆益龙:《乡土中国的转型与后乡土性特征的形成》,载《人文杂志》2010年第5期。
16丹尼尔?贝尔:《后工业社会的来临》,高铦等译,新华出版社1997年版,第138页。
17贺雪峰:《新乡土中国》,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第1页。
18费孝通:《江村经济》,商务印书馆2007年版,第236页。
19晏阳初:《晏阳初全集》第2卷,湖南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第35页。
20 Geertz, Clifford. 1963. Agricultural Involution.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21黄宗智:《长江三角洲的小农家庭与乡村发展》,中华书局2000年版,第11-17页。
22曹锦清:《当前农村研究中的真问题》,载《探索与争鸣》2012年第11期。
23陈锡文:《农业和农村发展:形势与问题》,载《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科版)2013年第1期。
24田毅鹏:《乡村“过疏化”背景下城乡一体化的两难》,载《浙江学刊》2011年第5期。
25陆益龙:《制度、市场与中国农村发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第436页。
26蔡禾:《从“底线型”利益到“增长型”利益——农民工利益诉求的转变与劳资关系秩序》,载《开放时代》2010年第9期。
27费孝通:《江村经济》,商务印书馆2007年版,第238页。
28斯科特:《农民的道义经济学:东南亚大反叛与生存》,程立显等译,译林出版社2001年版,第1页。
29陆益龙:《农民中国:后乡土社会与新农村建设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335页。
30速水佑次郎:《发展经济学-从贫困到富裕》,李周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第330页。
31阎云翔:《中国社会的个体化》,上海译文出版社2012年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