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每日推荐
首页 > 思想理论 > 思想交锋 > 正文

国家形象与讲好故事(5)

核心提示: 改革时代亟需共识,多元价值呼唤核心。当下中国正处于改革开放的攻坚期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期,多元观点激荡,多种思潮纷扰,为更好地发挥主流媒体核心价值引领作用,激发思想,启迪智慧,凝聚共识,《人民论坛》杂志开设“观点争鸣”栏目。该栏目聚焦国内外重大热点、难点、焦点问题,采取座谈、笔谈、采访等方式,每期邀请三到五位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就某一话题进行多角度深入探讨。本期关注话题为“中国国家形象建构问题与对策”。

赵月枝:构建中国国家形象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虑。在对西方的传播中,中国有必要把西方国家的下层民众当作自己言说的对象。中国对外传播更需走“群众路线”,考虑西方的下层民众与第三世界的民众。

首先,当中国政府在部署国外传播机构建设和传播产品扩散的时候,仅仅考虑诸如美国的纽约、洛杉矶的中心商业区还不够,更应该考虑在这些城市的平民区和美国中部一些中下层民众聚居的地方设立传播点。其次,具体到传播内容,中国要超越西方自由主义意识形态的局限,用国际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框架向国外民众解释自己的政治立场,说明中国代表的是世界大多数民众的利益。

美国传播学教授麦克切斯尼在一篇《每月评论》的文章中引用的资料就表明,2012年11月的一项盖洛普民意调查发现,39%的美国受调查者对社会主义有好感;而2011年的一份皮尤调查发现,美国46%的30岁以下的受调查者对社会主义有好感,相比起来,对资本主义有好感却占有很小的比重。美国非洲裔人口中55%的对社会主义有好感,41%对资本主义有好感;这个比例在西班牙后裔人口中是44%和32%。考虑到美国主流媒体很少有对社会主义的正面宣传,这些民意调查表明,美国大多数民众对“现存的资本主义”不满和失望,对社会主义作为一个比资本主义更理想的社会有一定的认识。

虽然中国不再“输出革命”,但是,面对当下的全球资本主义危机,面对新自由主义意识形态的破产和西方媒体对社会主义妖魔化的力不从心,中国应在国际传播中更明确地高举社会主义的旗帜。

中国要在意识形态领域举旗,要在具体宣传中做议程设定者,还要让自己鲜明的立场体现在整套话语体系中。具体而言,在对外报道的选题和框架方面,中国政府要对西方媒体的意识形态框架持警觉;在言语层面,中国要善于重新定义一些主流话语中被老生常谈的概念。中国需要认识到这些行为对改变整个世界发展方向具有标杆性的意义,有利于树立一个具有浓郁社会主义色彩的大国形象。

同时,提高中国的国际形象要和中国社会扎扎实实的“人民民主”建设互为表里。在这方面,美国是个例子:冷战初期,美国一边在国际上急于显示其自由民主制度相对于苏联共产主义的优越性,一边由于白人种族主义对黑人群体的压迫和隔离政策,使自己成了国际舆论的众矢之的,导致国际形象极差。虽然美国一部分统治精英在冷战期间出于国际舆论的压力,不得不在民权方面对黑人群体做出妥协,从而为自己向外输出“美国民主”赢得国内资本,但是,随着冷战后美国国内的新自由主义转型和美国在国际舆论场上的一家独大,美国在保证黑人的社会和经济权力方面甚至出现了倒退的迹象。最近美国许多城市因弗格森事件所引发的黑人抗争再次把一个有严峻的种族问题乃至人权问题的美国国家形象呈现在世人面前。

中国如能实质性地提高工人农民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地位和话语权,在国际上提升自己形象的努力就会有底气和现实支撑。也就是说,共产党在国内意识形态领域正本清源、重建一个真正为人民服务政权的努力应该和国际传播领域中作为一个生机勃勃和充满自信的社会主义大国的形象建设内外呼应,相互促进。

责编/徐艳红  谭峰  美编/于珊

注:本文为《人民论坛》杂志原创文章,网络转载请为作者署名并注明“来源:《人民论坛》杂志”字样。书面转载请联系010-65363752或邮件至rmlt@rmlt.com.cn。

上一页 1 2345下一页
[责任编辑:张译晟]
标签: 形象   故事   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