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每日推荐
首页 > 思想理论 > 思想交锋 > 正文

国家形象与讲好故事(4)

核心提示: 改革时代亟需共识,多元价值呼唤核心。当下中国正处于改革开放的攻坚期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期,多元观点激荡,多种思潮纷扰,为更好地发挥主流媒体核心价值引领作用,激发思想,启迪智慧,凝聚共识,《人民论坛》杂志开设“观点争鸣”栏目。该栏目聚焦国内外重大热点、难点、焦点问题,采取座谈、笔谈、采访等方式,每期邀请三到五位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就某一话题进行多角度深入探讨。本期关注话题为“中国国家形象建构问题与对策”。

然而,问题是有很多这样的会议外国人邀请我们去,我们由于国内规定的制约和出国名额的限制而去不了。这种现象有待于尽快地改进。因为在舆论酝酿过程中,你不参与进去,不施加影响,等到舆论形成、木已成舟之时,你再去做工作,为时晚矣。

第五,要让中国电影讲好中国的故事。电影对人的影响是很深的。中国电影在讲好中国故事方面迄今尚未实现突破。这方面思想要解放一点,可以与国外共同摄制。电影有时候不需要讲什么大道理,就讲一讲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大发展当中,一些普通人的故事,这就会很感动人。我真希望有一天,中国大片“张三的故事”风靡全球,让世界看到中国人就是这样不畏艰辛、不怕困难地追求美好的生活,那对中国的形象是很有帮助的。

第六,组建中国院外集团(lobby)。美国华盛顿、欧盟所在地布鲁塞尔,都有不少院外集团。有什么事情这些院外集团就出来组织午餐会、研讨会、新闻吹风会,把自己国家的情况向外传播出去。院外集团是西方所接受的、构建国家形象的通用的形式,我们还没有利用起来。现在可能是到了需要考虑组建的时候了。

胡正荣:从国际传播的角度来探讨国家形象的建构之道,我有一些心得。

首先,需要国家在近一两年制定出政治、经济、文化的基本战略方向,并相应地来制定关于国家形象这一工程的计划和安排。国家应该有一个大致的思路和规划,再制定出其中有几个是一级项目必须保障的,有几个是二级项目来适度资助的。

同时,中央层面制定一个统一的机制,类似一个中央对外传播工作小组,不一定是个常设机构,但应该有个联系机制。这个机制来负责确定大战略,出现突发事件时制定战术,围绕近几年来中国的政治、外交、经济、教育、文化、财政、传播等方面的战略制定一个对外传播的机制和国家形象的设计蓝图。有了这套机制之后,很多事情都有了制度化的遵循;除了常态化的战略之外,这样的一个机制还可以设计一些新的任务,比如说今年主打中国影视、明年主打中国文化等举措。

第二,应该在上面所说的大战略的基础上,加强各个部门、媒体的传播积极性,激发不同部门的传播想象力和创造性,增添形象塑造的个性化色彩。同时,要让搞国家形象的工作人员做到真正的“国际化”,他们要知道他们所服务的对象国家和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状况,从而要了解这些国家和地区深层的文化特质、表达体系、接受习惯。

第三,要形成政府主导、多元主体的国际传播的架构。这有点类似于经济体制中的“混合所有制”,既有“统”的角色,又有“放”的比重。国际传播的主体应该多样化。我们的习惯是国际传播应该由政府来主导,但政府主导不等于不允许多元主体的有序发展。不仅要有主流媒体的报道和运作,还应该有民营的公司、有政府基金支持的NGO,应该鼓励政府控股的公司的健康运作。结合国际上通行的打造国家形象比较成功的案例,可以发现成熟的非政府体制在国家形象建构中充当着重要的一环。在中国的政治治理体系中,政府永远是被人相信的;而在西方社会里,政府往往是被人质疑和批判的对象。中国应该在形象塑造方面注重非政府体制的建设。从国际社会中国家形象建构的案例来看,英国广播公司(BBC worldwide)在国家形象塑造方面做得很成功,而它其实是个私人公司,它对内是公共广播,对外则进行商业化运作;美国的对外传播最主要的是好莱坞、CNN,也体现出成熟的非政府体制;俄罗斯的RT电视台与俄罗斯通讯社进行合并,这些机构表面看是中立的,其实它们都有着强大的政府背景,做到了“政出一门”,发出一个声音。

上一页 1 2345下一页
[责任编辑:张译晟]
标签: 形象   故事   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