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每日推荐
首页 > 思想理论 > 思想交锋 > 正文

国家形象与讲好故事

核心提示: 改革时代亟需共识,多元价值呼唤核心。当下中国正处于改革开放的攻坚期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期,多元观点激荡,多种思潮纷扰,为更好地发挥主流媒体核心价值引领作用,激发思想,启迪智慧,凝聚共识,《人民论坛》杂志开设“观点争鸣”栏目。该栏目聚焦国内外重大热点、难点、焦点问题,采取座谈、笔谈、采访等方式,每期邀请三到五位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就某一话题进行多角度深入探讨。本期关注话题为“中国国家形象建构问题与对策”。

随着中国国力不断提升,中国在对外交往中接触国际舞台的频率越来越高,尤其是2014年APEC北京峰会的成功举办,使如何更好地打造国家形象成为各行各业关注的热门话题。然而毋庸讳言,目前我们还存在诸多不足。今后,我国国家形象的建构如何满足并顺应时代需求,把握历史机遇,在国际舞台上增强我国的话语权,进一步加强我国的软实力建设,这是我们当今的重大关切。为此,本期“观点争鸣”栏目特邀三位该领域内的知名专家和学者对这一话题进行探讨。

特邀专家: 全国政协外事委员会副主任    吴建民

中国传媒大学副校长    胡正荣

加拿大西门菲莎大学加拿大国家特聘教授   赵月枝

主持人:     人民论坛记者   谭 峰

构建国家形象所存在的问题

吴建民:中国在崛起的事实正在越来越多地为世人所知晓。只要我们保持增长的势头,西方主导的舆论环境就会有所变化。我们向世界讲述中国,也存在着不少问题。我们讲的原则多,生动事例少;讲政府做的事情多,讲民众的故事少;我们讲的话、用的语汇,有时世界听不懂。

胡正荣:要构建国家形象,不能“自说自话”,而是要做到我要说我的话,我还要让别人理解我要说的话,要让传播的对象有一种“接近感”。我们应形成一种简单的传播思路,应学会通过数据和故事用别人的话说自己的事以便做到精准传播,从而达到更好的传播效果。

赵月枝:归根结底,一个国家的“形象”是一个国家政权本质的自然“外露”。在意识形态领域,中国要“丢掉幻想”。中国应为处于资本主义危机中的世界提供社会主义的另类图景和想象。

吴建民:我认为,我国国家形象构建存在以下一些问题。首先是因为我们面临的舆论环境还是西方主导的,他们对我们的政治制度、共产党的领导怀有很深的偏见。这种状况一时还难以根本改变。

然而情况正在发生变化,中国在崛起的事实正在越来越多地为世人所知晓。只要我们保持增长的势头,西方主导的舆论环境就会有所变化。另一方面从主观上看,我们向世界讲述中国,也存在着不少问题。我们讲的原则多,讲生动事例少;讲政府做的事情多,讲民众的故事少;我们讲的话、用的语汇,有时世界听不懂。

几年前,英国首相不明白什么是“科学发展观”,专门发电向英国驻华大使馆询问。使馆发了一个三页长的电报,向首相介绍中国人说的“科学发展观”是什么含义。这说明中国形象传播的途径比较单一,主要是官方渠道。

习近平同志就任国家主席以来,在世界各地访问、讲话,颇受欢迎。但红花虽好,也需绿叶扶持,我们的绿叶少了一点。如何用外国人听得懂、喜欢听的方式来介绍中国,我们还存在着不少需要改进的地方。

胡正荣:关于中国国家形象建构当今所面临的问题,我想谈以下几点。

首先,中国国家形象的建构缺乏一种整体的价值统领。我国的价值观要想真正能传播到国际舞台上,更应该注重整个人类发展的共通点。我们要建构国家形象,不能“自说自话”,而是要做到我要说我的话,我还要让别人理解我要说的话,要让传播的对象有一种“接近感”。我们应该首先确定我们进行国家形象建构总领的价值体系是什么,这一价值体系应该让不同文化、不同政治背景以及不同社会环境的人能理解,至少不反感。既然要在国际舞台上行事,就应在国际舞台上使用让普遍的受众可以接受的概念、词汇以及它们所包含的价值理念。我们对于“中国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概念的解读有一点复杂化。其实,国际传播很多时候需要一种简单的传播思路,简单容易被人记忆、容易引起注意,从而容易传播。比如西方发达国家之所以能在国际舞台上构建好国家形象,就是把很多复杂的理念简化为一个概念,他们是概念的创造者,其他国家基本都是跟随者或者反驳者。但无论如何,新的概念已经先入为主地占领了国际传播的高地。

上一页 1 2345下一页
[责任编辑:张译晟]
标签: 形象   故事   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