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研究思路上,首先要注意参考和合理运用对30多年来实施“一对夫妇生育一个孩子”生育政策所产生的社会影响的研究结果。要从以控制人口规模和增长速度为主的计划生育政策实施以来,我国社会所发生的巨大变迁中,找寻某些具有规律性的东西,以便为研究目前生育政策调整所可能形成的新的影响提供某种借鉴。其次要注意从理论和经验两个层面,来研究生育政策调整对中国社会的可能影响:在理论层面,除了从人口学的角度开展研究外,还应该注重从社会学、特别是人口社会学、家庭社会学、青年社会学等多种不同的理论视角来进行分析,以深入探讨“生育政策改变与人们生育意愿变化的关系”、探讨“人口因素的变化对社会、经济、文化等因素的影响”、探讨“生育率变化与家庭规模和家庭结构变化之间的关联”、探讨“人口同期群理论在社会领域中的应用及其效果”等问题为主要目标。在经验层面,则要通过对抽样调查数据和现有统计资料的系统分析,来全面了解生育政策调整的人口学背景,了解已婚青年、特别是“单独夫妇”的生育意愿现状及其相关影响因素;对研究对象的家庭关系、生活方式、特别是他们的职业发展、生命历程等方面的状况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以达到全面了解“单独二孩”的可能规模、具体分析人口生育率变化所对我国社会人口结构、劳动力结构、家庭结构、社会生活方式、社会保障等方面潜在影响的目的。并为提前制定相关政策、积极预防“单独二孩”政策可能带来的负面后果提供经验和依据。
在研究方法上,要特别强调针对研究目标和特定人群,开展较大规模的抽样调查,以获取当前的、有代表性的第一手资料。并通过对这些原始数据资料进行定量的统计分析,达到从宏观结构上总体把握所研究人口的发展状况、态度意愿和行为特点,以及来检验人口社会学、家庭社会学、青年社会学中相关的理论命题和假设的目的。具体地说,考虑到“单独二孩”政策实际影响最大的是城市现有一孩、且生理上能再次生育的已婚中青年,因此,调查的对象应以“妻子年龄在20-45岁之间、已生育一孩的城市夫妇”为主。调查地点的选择则要充分考虑我国不同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人口规模以及东、中、西三大地区等因素。要通过大规模抽样调查,来系统地收集“单独二孩”生育政策的实际承担者的生育意愿、家庭结构、经济生活等众多方面的数据资料,以便为掌握新生育政策可能导致的幼年人口增加幅度、新的“人口同期群”的可能规模、以及这一“人口同期群”可能的社会影响等提供相对准确的经验证据。当然,除了运用抽样调查方法外,也需要采用现有统计资料分析的方法,对国家统计部门的人口统计资料、特别是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资料等进行宏观人口结构和人口趋势的分析;与此同时,还可以采用纵向资料定量分析的方法,对现存的多项相关调查的原始数据资料进行比较分析,综合地探讨生育政策调整对我国人口及社会发展的影响。
作者介绍:
风笑天,男,汉族,1954年7月生于武汉。北京大学社会学博士。现为南京大学特聘教授,社会学系主任,博士生导师,南京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兼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社会学评审组成员;北美华人社会学协会(NACSA)中国大陆协调人。
1978年3月考入华中师范大学数学系,1982年1月毕业,获理学学士学位,并留校工作。1985年9月考入北京大学社会学系硕士研究生班,1987年7月毕业,同时考取北京大学社会学系博士研究生,1990年6月毕业,获法学博士学位。1987年评为讲师,1993年1月破格晋升为教授。1993年10月获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1997年被评为“湖北省跨世纪学科带头人”,1998年被评为华中理工大学“113人才工程”10名中青年学术带头人之一。
1996年以来,先后受聘为中国人民公安大学荣誉教授,广西师范大学、浙江师范大学客座教授,华中师范大学、华中农业大学、河南师范大学、华南农业大学、南京财经大学、中南大学、安徽财经大学、内蒙古师范大学、成都理工大学兼职教授。
曾任教育部社会学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第一届、第二届委员;中国社会学会常务理事;湖北省社会学会常务副会长、湖北省人口学会副会长,湖北省家庭教育研究会副会长,湖北省人口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湖北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武汉市社会保障协会副会长;华中理工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学位委员会委员、研究生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文学院院长、社会学系主任、社会调查中心主任等。
主要研究领域为社会研究方法,青年社会学,家庭社会学,人口社会学,独生子女问题等。出版专著、合著、教材多部;在《中国社会科学》、《社会学研究》、《教育研究》等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110余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