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每日推荐
首页 > 思想理论 > 社会洞察 > 正文

“单独二孩”:生育政策调整的社会影响前瞻

作者:南京大学特聘教授、社会学系主任、博士生导师 风笑天

2014年开始,全国各省市陆续启动实施“单独二孩”的计划生育政策。这一政策的实施,是30多年来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首次重大调整。它不仅会对国家的经济发展、人口结构、劳动力供给等等带来积极的改变,同时也会给中国社会带来一些新的社会问题,形成一些新的考验和挑战。因此,在这一生育政策调整刚刚开始的时候,认清政策调整的实质,提前探讨其所可能带来的社会后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双独二孩”到“单独二孩”

政策调整的实质与意义在这次生育政策调整之前,现有生育政策中已包含着“双独二孩”的内容。所谓“双独二孩”的政策,指的是夫妻双方都是独生子女的夫妇,可以生育第二个孩子。国家之所以在实行“一对夫妇只生育一个孩子”政策之初,就同时制定出“双独二孩”的生育政策,除了人口学意义上的考虑外,或许最重要的考虑就是对那些执行了“一孩政策”的夫妇作出给予某种生育后果“补偿”的承诺(即对其下一代结婚后放宽生育的限制)。尽管这种考虑体现了充分的人文关怀,但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双独”身份的特定要求和现实中青年婚配状况的限制,因而真正能从“双独二孩”这一生育政策中得到“补偿”的,始终只是执行“一孩政策”的全部独生子女父母中的一部分。换句话说,“双独二孩”生育政策实际上对独生子女父母并不是全面覆盖的,因此这种“兑现”的承诺也是不完善的。

而从2014年开始实施的“单独二孩”的生育政策,则与“双独二孩”政策有着本质的不同。它是国家在继续实行原有“一孩政策”的同时,对执行这一生育政策的夫妇在下一代生育问题上所做出的一种新的政策调整。这种调整的意义更重要的则是体现在从这一政策调整开始,全部的独生子女父母的下一代在生育方面无一例外地都可以得到生育(二孩)政策的补偿。因此也可以说,“单独二孩”生育政策,是一种对全体独生子女父母普遍覆盖、使他们的子女在生育方面全部受益的政策。这或许是“单独二孩”政策对广大独生子女父母及其子女来说所具有的最为重要的意义。

除了对全体独生子女父母的补偿意义以外,“单独二孩”政策还承担着开始调整我国人口的生育率、生育水平、以及调整我国人口的总体结构、特别是总人口的年龄结构、性别结构的重任。在更长远的意义上,我们甚至可以说,“单独二孩”政策的实施,是我国三十多年来逐步形成的“独生子女时代”开始向“后独生子女时代”(或“非独生子女时代”)转变的转折点。而这也许是“单独二孩”政策更为深远的意义所在。

  二、开展生育政策调整社会影响研究的意义

一个国家所实行的人口生育政策及其变化,对整个国家的人口状况和发展趋势具有十分重要的、直接的影响。正如有学者指出的:我国30多年来的“计划生育政策对促进我国生育率水平下降、抑制人口过快增长的作用是十分明显的”。1979年开始普遍实施的以“一对夫妇只生育一个孩子”为主要内容的计划生育政策,不仅显著地降低了中国人口增长的速度,有效地控制了快速增长的人口规模,同时也明显地改变了社会总人口的年龄结构和社会中的家庭结构。更为重要的是,这一政策的实施,还在不知不觉中改变了中国普通老百姓千百年来形成的传统生育观念、生育文化甚至生活方式。而所有这些都为整个中国社会的现代化发展提供了重要的人口基础和文化基础。

当然,国内外学术界在高度评价中国计划生育政策所创造的这一奇迹的同时,也高度关注这一生育政策所带来的各种负面效应,关注减少这些负面效应的政策措施特别是生育政策的调整问题。从目前情况来看,与此相关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大的方面:

一个方面是对30多年来实施现行计划生育政策所导致的各种人口后果、各种社会后果、特别是由人口结构变化所引发的各种社会问题进行的探讨。这方面的研究既涉及到人口出生率的变化、人口总规模的增加、人口的年龄结构和性别结构的变化、人口老龄化的发展等纯粹人口学的问题;同时也涉及到独生子女心理与教育、独生子女家庭结构与家庭关系、独生子女婚姻与生育意愿、独生子女家庭养老方式与养老保障等社会学的问题。国内外学者的研究结论认为,较长时期的、严格的一孩化计划生育政策对我国社会带来了一些负面的影响,这种负面影响集中体现在形成了诸如出生性别比失衡、人口结构加速老龄化、家庭养老压力增加、劳动力人口数量下降等一系列人口问题与社会问题上。

上一页 1 2345下一页
[责任编辑:赵光菊]
标签: 单独二孩   生育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