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世纪初,当第一代独生子女人口开始进入婚育年龄时,学术界、特别是人口学界就开始关注“双独婚姻”所可能带来的二孩生育问题,就开始讨论这种生育对我国人口增长和人口控制所具有的影响。而今年开始实施的“单独二孩”政策,由于其覆盖面比“双独二孩”政策更大,影响范围也将更大。所以,提前和及时弄清楚生育政策改变带来的最直接的人口后果,就成为探讨这一问题的第一个重要方面。已有学者指出,“生育政策完善和调整的直接后果是引起生育水平的变动,即出生人口的增加。而与出生人口增加相关的具体问题则包括:“单独二孩”政策覆盖的目标人口规模如何?“单独二孩”政策背景下,目标人口生育意愿的状况及所发生的变化如何?不同年龄的符合条件者“生或者不生”的抉择及其相关因素有哪些?社会中符合条件者继续生育的可能比例及其影响因素有哪些?生育政策变化与人们生育意愿变化将带来人口生育率怎样的变化?人口生育率的变化幅度及其对社会总人口年龄结构的影响程度如何?“单独二孩”政策对当前我国人口性别比偏高现象的制约作用如何等等。
2、“单独二孩”生育政策对城乡家庭的冲击和影响
相对来说,人口学研究较多关注的往往是社会整体性的、宏观层面的人口现象。而社会生活中与这种宏观人口现象紧密相关、同时也更为广泛的社会现象,则往往表现在相对微观的层面。特别是应该看到,在社会体系中,人们的发生生育行为的基本单位始终是家庭。因此,尽管国家生育政策调整的目标着眼的是社会中的人口规模及其相关的人口问题,但生育政策的具体实施及其相关影响和后果则最终都会落实到家庭中来。生育政策调整所带来的二孩生育问题,在客观上最先影响到的也是社会中千百万具体的“单独”家庭。
对于国家来说,与实施“单独二孩”政策相关的主要问题或许只是每年会多生多少人口、会导致全国的出生率增加多少等等;而对于千百万符合政策条件的家庭来说,则是非常现实、非常具体的“生还是不生”第二个孩子的问题。由于各方面因素的影响,“生不生第二个孩子”对于现实社会中各种各样的单独家庭来说,或者是一种期许,也或者只是敬而远之。而十分重要的是,正是微观层面、具体家庭中的“生或者不生”,决定着宏观层面社会整体中的“生多少”和“增加多少”。所以,我们既要了解有哪些因素影响和决定着各种家庭做出“生或者不生”的决定,即要研究影响家庭生或不生的社会的、经济的、文化的、心理的因素;也要深入研究家庭“生或者不生”将给家庭自身带来的冲击和影响。比如,对于家庭来说,生或不生的抉择可能既会涉及到婴儿照顾、幼儿教育、子女上学等众多与子女相关的因素;同时也会涉及到家庭关系、家庭消费、家庭居住、家庭生活方式、以及家庭生活水平变化等众多与家庭相关的因素。这方面值得探讨的问题至少包括:夫妻生育子女数量的变化对现有各类家庭规模的影响;家庭中子女数量的变化对家庭关系、家庭代际结构、家庭生命周期的影响,生育第二个孩子对家庭生活方式、家庭养老保障的影响和冲击等等。
3、“单独二孩”生育政策对承担生育责任的青年夫妇的影响
应该看到,在“单独二孩”生育政策的大背景下,生育第二孩的行为将主要发生在处于育龄期的单独(以及双独)青年夫妇身上。而“单独二孩”生育政策的实施,只是意味着对所有适龄的已婚独生子女放开了生育第二个孩子的限制,但并不等于所有适龄的已婚独生子女都会生育第二个孩子的现实。因此,一方面,我们必须首先了解的基本问题是:作为当事者,这些青年夫妇在有了第一个孩子后,他们都愿意再生育第二个孩子吗?因为正是他们对于是继续生或者不再生的认识和行为,将直接决定生育政策实施的社会效果。已有的研究结果表明,在“单独二孩”生育政策出台前,单独夫妇与双独夫妇、以及同龄的双非夫妇在生育意愿上并无显著的差别,他们中希望生育二孩的比例基本上都只在三分之一左右。现在生育政策有了调整,这种比例会不会发生变化以及会发生多大的变化?特别地,单独夫妻中以前受政策限制想生而不能生的比例又会有多大?此外,单独夫妻的年龄、文化程度、职业类型、收入水平、城乡背景、育儿观念等因素与他们继续生育之间的关系如何等等,都是值得认真探讨的问题。
另一方面,我们还应该意识到,一旦青年夫妇依据“单独二孩”的生育政策决定生育第二个孩子,那么,这一政策调整带来的冲击和影响将会首先直接发生在他们身上。在这方面,同样会形成一些值得认真探讨的问题。比如:青年夫妇再次生育与其职业发展之间存在什么样的矛盾和冲突?再次生育子女对青年夫妇的生命历程、对他们的职业生涯发展有什么样的影响?特别是,“单独二孩”政策的实施对青年女性的生命历程和职业生涯发展又具有哪些新的挑战?再生一个孩子会不会成为青年女性“工作-家庭”矛盾和冲突的“加速器”?由于青年女性所面临的事业与家庭冲突,会不会因此出现追求更高学历的女性减少、追求工作上升职的女性减少的趋势?还有,子女的增加及其对子女消费、子女教育的高度重视,会不会极大地增加青年夫妇的经济压力?而由于重视子女的教育和福利,会不会给青年家庭整体生活水平的提高带来新的矛盾和困难等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