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学层次等于办学水平吗
——关于优化高等教育结构的一点思考
高等学校办学层次的不同体现在服务对象的差异,而办学水平的差异则反映服务质量的高低;办学层次不等于办学水平;低层次可以达到高水平,高层次也可能低水平。因此,正确认识层次与水平的关系是调整和优化高等教育结构的重要基础。
作者:清华大学教授 谢维和
办学层次等于办学水平吗?答案似乎是不言自明的:层次高自然水平高。其实不然。这并非一个文字游戏,而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关于高等教育结构的理论问题,更是一个直接影响高等教育改革和结构调整的非常具体的现实问题。
前些日子,我参加南方某省的一个教育峰会,会后该省教育规划部门给了我一份该省关于进一步支持和加强高水平大学建设的文件,希望我能够对这个文件提出意见和建议。文件中提到,要在该省的高等学校中,选择若干所重点大学作为建设高水平大学的对象。当然,我的意见之一就是:高层次大学可以作为高水平大学建设对象,但低层次大学也能够建成高水平大学。换句话说,不要简单地认为,高水平就一定是高层次大学的“专利”。低层次大学同样可以有高水平。
无独有偶,近日又有一位经济较发达城市的领导找到我,希望我能够参加和主持该市高等教育发展规划研究,主要内容之一同样是建设高水平大学,问题如出一辙,而我的意见也依然如故。最近,朋友转发给我中山大学前校长黄达人先生关于应用技术型院校改革发展的一份讲话稿,再一次提到了我的这个观点。由此看来,高等教育结构中这两者之间的关系,以及其中所涉及的若干模糊或错误认识及其对实践的影响,还真是一个问题啊。
实际上,这个话题我曾经在多个场合和文章中谈起或说明。记得在全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与评估协作体大会上,我还就这个话题做过报告。现在,我仍然旧话新提,希望结合自己参与教育改革的经历和进一步思考,对这个话题及自己的观点做一个比较深入、系统的说明。
层次与水平是大家耳熟能详的概念,也是近年来大家经常挂在嘴边的词。可也就是这样似乎非常熟悉的概念,大家往往想当然地使用,而没有认真地去深究它们的含义究竟是什么。而且,关于层次和水平的关系,大家也都有各种各样不同的理解。比较通常和典型的看法是,高层次就等于高水平,而低层次自然也就是低水平。其实这是一种非常错误的看法,至少是一种关于层次和水平及其相互关系的误解。应该说,办学层次与办学水平及其关系是高等教育结构调整和优化中两个非常关键的概念和问题,是一个大有文章可做的话题。而且,对这个问题认识上的差异,很可能对教育改革发展的实践带来非常不同的影响。
同时,对这个话题的研究也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价值。《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以下简称“教育规划纲要”)中有一段非常明确的话,“促进高校办出特色。建立高校分类体系,实行分类管理。发挥政策指导和资源配置的作用,引导高校合理定位,克服同质化倾向,形成各自的办学理念和风格,在不同层次、不同领域办出特色,争创一流”。这实际上已经非常明确地阐明了层次与水平之间的关系,即在不同层次、不同领域都可以建设和达到高水平。
为此,我想就层次与水平的关系讲三个问题,第一,教学评估中一个关于优秀的故事。第二,什么是层次,什么是水平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第三,层次与水平及其关系的重要意义和现实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