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文献】
[1]黄青禾.中国农村土地政策的回顾与面临的问题[A].何道峰.村级农地制度的变革[A].王西玉.中国耕地制度的个案研究——平度、无锡、乐清三县(市)的比较分析[A].刘守英.山地产权制度变迁与农户行为变化——湖南省怀化个案研究[A].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中国农地制度课题组.中国农村土地制度的变革——中国农村土地制度国际研讨会论文集[C].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
[2]南京地政研究所编.中国土地问题研究[M].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 209;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中国农地制度课题组.中国农村土地制度的变革——中国农村土地制度国际研讨会论文集[C].26-28.
[3]林善浪.中国农村土地制度与效率研究[M].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
[4]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土地课题组.农地规模与农业发展[M].南海出版公司,1992.
[5]流转趋于“非粮化”与“非农化”[A].张云华等.中国农地流转问题调查[M].上海远东出版社,2012.
[6]刘凤芹.农地制度与农业经济组织[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导言3.
[7]张静.土地使用规则的不确定:一个解释框架[J].中国社会科学,2003, (1);张静.现代公共规则与乡村社会[M].上海书店出版社,2006.
[8]裴小林.集体土地所有制对中国经济转轨和农村工业化的贡献:一个资源配置模型的解说[A].中国乡村研究:第1辑[C].商务印书馆,2003. 230-248.
[9]王利明.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若干问题探讨[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1, (6).
[10]叶剑平等编著.中国农村土地产权制度研究[C].中国农业出版社,2000. 74.
[11]徐汉明.中国农民土地持有产权制度研究[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233-242.
[12]杨一介.中国农地权基本问题——中国集体农地权利体系的形成和扩展[M].中国海关出版社,2003. 140.
[13]南开大学历史系中国古代史教研组编.中国封建社会土地所有制形式问题讨论集(上、下)[C].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62.
[14]邓建鹏.私有制与所有权?——以传统中国的土地权利为视角[A].邓建鹏.财产权利的贫困——中国传统民事法研究[M].法律出版社,2006.
[15]黄荣华.农村地权研究:1949-1983——以湖北省新洲县为个案[M].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6.
[16][17]费孝通文集:第2卷[M].群言出版社,1999. 1938-1941、221-224, 400-406.
[18]张佩国.近代江南乡村地权的历史人类学研究[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26, 69.
[19]朱冬亮.社会变迁中的村级土地制度——闽西北将乐县安仁乡个案研究[M].厦门大学出版社,2003. 190-193, 198-202, 268-272.
[20]杨方泉.塘村纠纷:一个南方村落的土地、宗族与社会[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21]赵树冈.当代凤阳花鼓的村落——一个华北农村的人类学研究[M].台北:唐山出版社,2003.
[22]Ester Boserup, The Conditions of Agricultural Growth, the Economics of Agrarian Change under Population Pressure, Earthscan Publications Ltd., London, 1993. Theodore W. Schutltz, Transforming Traditional Agriculture, Chicago and London: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64.
[23]Samuel L. Popkin, The Rational Peasant: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Rural Society in Vietnam,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79;詹姆斯·C. 斯科特.农民的道义经济学:东南亚的反叛与生存[M].程立显等译.译林出版社,2001;詹姆斯·C. 斯科特.弱者的武器[M].郑广怀等译.译林出版社,2007.
[24]卡尔·波兰尼.大转型:我们时代的政治和经济起源[M].冯钢,刘阳译.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
[25]Y. 巴泽尔.产权的经济分析[M].费方域,段毅才译.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