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每日推荐
首页 > 思想理论 > 理论探索 > 正文

从网络媒体到网络社会——中国互联网20年的渐进与扩张(5)

三、“关系”与“生态”:网络媒体向网络社会的延展

按照李普曼的观点,传统媒体所构建的只是一种拟态环境,与之不同的是,网络不仅仅作为一种媒体在反映着社会现实,它自身也成为了一种社会形态,成为现实社会的一部分。

过去二十年的中国互联网,在作为媒体不断壮大的同时,其作为社会形态在人们生活中的渗透,也日益深入。

(一)关系培育的网络社区与网络文化

网络媒体不仅在传播内容,也在促进人与人的连接,也就是带来了“关系”。

网络关系的建立,更多的是通过网络社区这样的基本单元。尽管不同年代网络社区的形式不同,人群聚集的规模与模式也有差异,但关系需求,成为人们对互联网的基本需求,关系也成为社区成长的基础动力。

在中国,互联网出现之前,人与人的关系基本上是熟人的小圈子联系,或是基于“单位”这样一种社会基础单元内的交往,基于兴趣爱好或利益诉求而形成的群体或团体相对较少。而网络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这种状况。同好者、同盟者社区得到充分发展,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变得丰富,人们也可以同时加入多个网络社区,在不同社区中获得不同的满足。SNS、微博的发展,使得社区的结构变得更为开放,人们不再被圈在小圈子里进行互动,而是通过可以不断扩展的社交网络,来获得各种不同的社会归属与社会资本。

在早期,网络社区是对现实关系的补充,但今天它越来越成为现实关系的映射,特别是在SNS、微信等应用普及后。网络社区折射出来的不仅是简单的人际关系,更是一种复杂的社会阶层和社会群体关系。

网络社区不仅给网民带来了社会关系、社会归属与社会资本,也在很大程度上集聚了个体的力量。网络社会对现实社会干预力量的增强,与社区的整合能力是直接相关的。

网络社区在中国的发展,对于文化的多元发展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各种形式的社区成为网络文化生长的重要土壤。文化的多元化与价值观、价值体系的多元化相辅相成,共同推动了网络生态的多样性。

从文化方面看,中国网络社会的文化包含了多个层面,例如网络文化行为、网络文化产品、网络文化事件、网络文化精神、网络文化产业、网络文化制度、网络文化秩序与格局等。①综合各个层面看,自由性、多元性是中国网络文化最基本的取向,这与中国的改革开放所带来的社会的多元性趋向是一致的。

上一页 1 23456下一页
[责任编辑:赵光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