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 本文认为,中国互联网发展的20年,也是中国网络媒体从弱到强、从边缘到主流的20年。这并非只是一个媒体的壮大过程,它也是一个网络媒体向网络社会扩展的过程。经过20年渐进与扩张的中国网络媒体,正在一个全新的网络社会的版图上,开始新一轮的发展与竞争。新闻网站与传统媒体究竟去向何方,也必须在“网络社会”而不仅是“网络媒体”这样一个基础上进行新的思考与谋划。
【关 键 词】网络媒体/传统媒体/网络社会
尽管网络具有多重属性,但在互联网进入中国的早期,最引人注目的是它的媒体属性,也就是它在大众传播方面的功能。因此,几乎在中国打开通向互联网世界大门的那一刻,中国的网络媒体就开始萌动。
中国互联网发展的20年,也是中国网络媒体从弱到强、从边缘到主流的20年。这并非只是一个媒体的壮大过程,它也是一个网络媒体向网络社会扩展的过程。
一、“内容”与“意见”:网络媒体对传统媒体的蚕食
中国网络媒体对传统媒体最早的挑战是内容生产方面的。但在蚕食传统媒体的内容市场的同时,网络媒体对于公众意见的吸纳、整合与放大能力,也使得它拥有了与传统媒体争夺话语权的另一个法宝。
(一)时效、整合、共动:网络媒体力量的初显
1995年1月《神州学人》杂志上网,标志着中国媒体走上互联网,也标志着中国网络媒体的发端。1997年,《人民日报》、新华社等一批主流媒体开通网站,更是带来中国媒体上网的第一波热潮。
1996年,新浪前身“利方在线”开通,通过论坛的方式,它在世界杯的报道中初露头角。1998年底新浪网正式成立,它与搜狐、网易等商业网站一起,正式进入网络媒体阵营。这样一种新的力量对于中国网络媒体的影响是深远的。
1999年“五八”事件等重大或突发事件,催生了新闻专题、时政类新闻论坛、多媒体报道等的产生。自那时起,中国网络媒体开始摆脱报纸、广播电视翻版的定位,有了自身独特的传播节奏与形态,全时化、整合性报道成为网络媒体的常态,论坛等互动空间更成为新闻网站的标配。
2003年可以看作中国网络媒体的第一个巅峰时刻,这一年重大事件及网络舆论热点频发,使网络媒体得到前所未有的瞩目。2004年1月1日,《南方周末》在《致敬!2003中国传媒》中,将“年度华文媒体”的美誉给了新浪网,其致敬辞中写道:“新浪网更大的贡献在于其海量新闻信息正深刻改变着中国新闻业的传播形态,它的新闻,快速、全面、集中,已成为中国网民了解国内外新闻事件的重要窗口。”这段对新浪的致辞,其实也是对整个中国网络媒体的致敬。
时效性、整合性以及网民参与,是早期的网络媒体对传统媒体内容生产机制的主要拓展,在中国,这种拓展显得尤为重要。
网络新闻时效性上的进步,并非只是简单地提高了新闻报道的水平,它带来的另外一些冲击更意味深长。例如,在冲破某些人为的报道障碍、在更好地满足受众知情权方面,网络媒体以时效性优势来突围,便有着一种实验性的意义,在某些时候,它成为一种压力与动力,带动其他媒体的革新。自2002年人民网的南丹矿难报道后,矿难在中国已经很难被隐瞒,其他重大突发事件的即时报道,也逐渐成为常态。
中国网络媒体高度的整合性的背后,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网络信息资源供给模式。相对美国等国的媒体来说,中国传统媒体资源对网络媒体的开放程度更高,传统媒体与新闻网站的关系不是单线条的支持而是多向度的合作,新闻网站的新闻来源是复合的而不是单一的,网站根据自身的定位对不同来源的资源进行筛选与重组,为网民提供“超市式”的“一站购齐”的信息服务,而这种模式的最大受益者是商业性新闻网站。但这也使得各网站的同质化程度很高,单纯靠内容很难争夺并维系用户。
网络媒体最大的突破,体现在网民的参与,这甚至不能简单地用传统媒体语境下的“互动”来概括,它更应被看作一种“共动”。网站与网民间的关系,已经不再是简单的反馈与交流,而是一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共同协作。网民在新闻线索的提供、报道的拓展、报道的验证、报道的二次传播等方面表现出来的力量,足以证明他们已经成为网络媒体的一个重要的结构要素。
从内容传播的能力与效果来看,网络媒体早已得到网民的认可,但直到2006年第16届中国新闻奖首次设立网络新闻奖,才意味着它得到官方的认可。2012年,中国的网站终于迎来了官方颁发的记者证。尽管首批获得记者证的网站均为中央级,但这样一个开端已足以让人欣喜。
但中国新闻奖只覆盖传统媒体及其网站,目前记者证也只颁发给媒体网站,因此,商业网站仍然没有完全获得“媒体”的资格许可,尽管它们在网络的内容传播方面的优势有目共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