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每日推荐
首页 > 思想理论 > 理论探索 > 正文

从网络媒体到网络社会——中国互联网20年的渐进与扩张(2)

(二)视频化、移动化、社交化:网络媒体的发展方向

近几年来,伴随着整个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中国网络媒体也开始了转向与变革。从内容生产看,以下三个方面体现得尤为突出。

1.视频化

网络带宽情况的日益改善,网民对传统电视兴趣的下降,移动终端的普及等都促进了网络视频的发展。视频不仅仅是网络媒体传播手段的新发展,更是改变传媒业格局的一个新杠杆。受网络媒体冲击十多年仍保持了“老大”地位的电视,也只是在网络视频风生水起的近几年,才真正感受到威胁。

相较于电视媒体,网络视频的发展带来了视频生产主体的多元化、用户收视行为的个性化、收看与社交的互动、收看行为的精确监测以及视频生产机制的变化。

而最值得我们注意的是,起步于UGC但今天已经实现多元化发展的视频网站,已成为中国网络媒体中的新兴力量。无论是靠自制视频节目还是引进节目,它们都在改变着网民的视频收看习惯,影响着市场的格局。

2.移动化

移动互联网是互联网的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无论是传统媒体还是网络媒体,都必须面对移动化时代的转型。

新闻客户端是移动终端上“入口”之争的焦点之一。几大门户网站都在新闻客户端延续或者重新锤炼着自己的“招牌”。传统媒体也把新闻客户端作为移动时代产品转型的重要方向,试图通过自己的独立客户端,建立起面向用户的更直接的产品输送渠道。但从下载量和社会化媒体分享方面的数据来看,主流媒体客户端的影响力十分有限,特别是在社会化媒体的再传播方面。就像互联网发展的第一个阶段一样,传统媒体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发展,仍然面临巨大的困难。

其实新闻客户端未必是最理想的模式,它需要进一步解决的问题是,如何更好地实现与社会化媒体平台的融合,更好地实现个性化信息的引导,进一步处理好信息丰富与信息过载间的平衡。

移动化的影响是深远的。它改变了传统媒体及受众的时间观,碎片时间的黄金化、媒体使用的“情境化”以及媒体使用时间的个性化成为今天移动传播需要具备的新思维。

移动传播也改变了人们的空间观念,不断变化且精确到具体地点的“微空间”成为移动状态下信息传播与服务的“自变量”。这个自变量发生的每一个变化,都可能导致与它相关的“函数”(信息、服务、社区等)发生变化。这也意味着信息服务要更多地基于环境感知与适配的思路展开,即通过移动设备随时了解用户所在的空间与人文环境,以推送最适配的信息或服务。

3.社交化

2004年以后,Web2.0概念的兴起及其实践的普及,使得人与人互动构成的“关系网络”成为互联网建设的重心,这种关系网络与网络媒体所构建的“内容网络”的互动与融合也日益深化。在这个过程中,社会化媒体也日益繁荣。

尽管早期的论坛等也是社会化媒体,但只有在“内容网络”与“关系网络”走向深层融合之时,互联网才开始从门户为核心的阶段转向以社会化媒体平台为重心的新阶段。

社会化媒体平台的日益普及,不仅仅意味着网民与媒体的“共动”走向深层,同时,还意味着整个网络传播模式的变化。其中一个突出的转变,是“大众门户”模式向“个人门户”模式的变革。

过去的门户网站是网民上网的“公共入口”,这些“大众门户”沿袭着传统媒体的自上而下的传播模式。而今天,人们上网时,更多地会通过某个个性化的入口,即“个人门户”。“个人门户”是人们的社交中心,它同时也承载着信息的传播与接收的双重功能。而信息的双向流动,都是基于关系渠道。因此,个人门户模式是一种去中心化的基于关系的传播。当社会化媒体平台功能日益多元化时,这个个人门户还会成为人们生活、工作的中心。

尽管个人门户最早是从社会化媒体平台(如SNS、微博、微信)中产生,但今天的门户网站,也在逐步向“个人门户”过渡。这也是门户网站社交化转型的核心。

过去作为媒体的互联网的基础单元是由网页承载的内容,而今天的互联网中,人取代内容,成为互联网的基础单元,这个基础单元是以网络节点的形式存在的,每一个用户作为一个节点,都可以控制自身的“开”与“关”,从而影响着网络中的信息流动。

也因此,互联网的建设要点,从过去的构建人与内容的关系,转向了构建人与人的关系。

视频化、移动化、社交化是网络媒体内容生产机制上的自我变革,也代表了整个媒体的发展方向。传统媒体在这个方面动作的迟缓,将意味着它们未来的进一步被动。

上一页 1 23456下一页
[责任编辑:赵光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