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执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是我们应该走的唯一正确的道路
作为社会主义国家,中国在外交上一贯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1986年3月25日邓小平会在见丹麦客人时说:“就中国本身来讲,要取得发展,要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宏伟目标,没有和平的环境不行,所以,执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是我们应该走的唯一正确的道路。”[[40]]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与中国的社会主义制度紧密相联,这就是邓小平所说的:“十亿人的中国坚持社会主义,十亿人的中国坚持和平政策,做到这两条,我们的路就走对了。”[[41]]。“中国坚持和平政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科学内涵的应有之义。
邓小平多次向国际社会阐述我们的主张:“中国真正希望和平,因为我们要搞四个现代化建设,没有和平环境不行。”[[42]]1989年10月26日会见泰国总理差猜·春哈旺时指出:“我们搞的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不断发展社会生产力的社会主义,是主张和平的社会主义。只有不断发展社会生产力,国家才能一步步富强起来,人民生活才能一步步改善。只有争取到和平的环境,才能比较顺利地发展。”[[43]]而且,争取和平不仅是我们中国自己实现现代化的需要,也是世界人民的共同要求。1980年4月15日会见世界银行行长时说:“我们说争取二十年的和平环境是可能的,这就需要共同努力,需要行动有力和有效。否则,八十年代的危险能不能渡过要打个问号。对我们中国来说,考虑问题历来不从中国自身利益一个角度考虑,而是从全球战略来提出问题、考虑问题的。”[[44]]邓小平多次呼吁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呼吁世界各国人民为维护世界和平不懈努力。
在坚持什么样的外交政策问题上,邓小平曾经以“坐车子”为例作了一个形象比喻。1986年3月28日会见新西兰客人时指出:“我们奉行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的外交政策。谁搞和平,我们就拥护;谁搞战争和霸权,我们就反对。我们同美苏两个超级大国都改善关系,但是他们哪件事做得不对,我们就批评,就不投赞成票。我们不能坐到别人的车子上去。我们这种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最有利于世界和平。”[[45]]我们要坚持走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道路,既不能坐到美国人的车子上去,也不能坐到苏联人的车子上去,只能沿着自己的路子走。“问题的关键是中国的现行政策不能变,无论对内还是对外政策都不能变。我相信,只要坚持现行政策,搞他几十年,中国会发展起来的。”[[46]]“不能坐到别人的车子上”才能独立自主,“不能坐到别人的车子上”才会走自己的路,“不能坐到别人的车子上”才能到达光明的彼岸。
发达国家并不真心帮助发展中国家,落后国家必须走南南合作的道路。1982年1月1日邓小平会见阿尔及利亚代表团时指出:“过去提出南北对话,南南合作是新提法,这个提法很好,应该给发明者一枚勋章。不仅仅有南北、东西问题,还有南南合作问题。南南合作是国际关系中一个重要问题,是历史发展的方向。”[[47]]1984年5月17日会见厄瓜多尔领导人时指出:“解决南北问题,北方要承担更多的责任。联合国提出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这并不容易。解决这个问题还有另外一条路可走,那就是走南南合作的道路。我们虽然很穷,但穷国之间的合作余地还是很大的,可以互取长处,不能把我们的命运完全放在发达国家的恩赐上。”[[48]]邓小平主张,发展中国家要靠自己的团结和努力来摆脱贫困,逐步缩小南北差距。历史证明,越是富裕的国家越不慷慨,归根到底,发展中国家要靠自己来摆脱贫困,靠自己发展起来。
二、从三中全会到十二大,我们打开了一条一心一意搞建设的新路
党的十二大提出“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那么,这是一条什么样的道路?它的特点是什么?1982年9月18日邓小平陪同金日成访问四川时说这是一条“新路”:“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十二大,我们打开了一条一心一意搞建设的新路。”[[49]]这条“新路”的核心是“一心一意搞建设”。1985年7月15日见特立尼达和多巴哥客人时再次强调这一条“新路”:“一九七八年底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走的是一条新路。所谓新路,就是两个开放,对内开放和对外开放。”[[50]]这条“新路”的主题是“两个开放”。1988年5月25日会见捷克斯洛伐克领导人时说这是一条“新路线”:“一九七八年我们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才制定了一系列新的正确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根本内容就是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51]]这条“新路线”的根本内容是“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1988年6月3日见一个会议的代表时说这是一条“新道路”:“十一届三中全会制定了一系列方针政策,走上了新的道路。这些政策概括起来,就是改革和开放。”[[52]]这条“新道路”的内涵是“改革开放”。总起来说,这条路是“富裕和繁荣之路”。[[53]]只有走这条路,才能实现人民的富裕幸福和国家的繁荣富强。
(一)走社会主义道路,就是要逐步实现共同富裕
邓小平在1992年南方谈话中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就是要对大家讲这个道理。”“走社会主义道路,就是要逐步实现共同富裕。如果富的愈来愈富,穷的愈来愈穷,两极分化就会产生,而社会主义制度就应该而且能够避免两极分化。”[[54]]离开共同富裕,很难说走了社会主义道路。因此,走社会主义道路,就是要走共同富裕之路。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允许一部分先好起来,是一个大政策。针对过去吃大锅饭的做法,邓小平在准备1978年12月中央工作会议讲话稿时首次出:“允许一部分先好起来。这是一个大政策。”[[55]]并在随后的中央工作会议上,对这个“大政策”进行了较为详细的阐发:“在经济政策上,要允许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企业、一部分工人农民,由于辛勤努力成绩大而收入先多一些,生活先好起来,影响左邻右舍,带动其他地区、其他单位的人们向他们学习,使整个国民经济不断地波浪式地向前发展,使全国各族人民都能比较快地富裕起来。这是一个能够影响和带动整个国民经济的大政策。”[[56]]以后,邓小平对这个问题又进行了多次深入的讨论。1983年1月12日和胡耀邦等谈话时说:“一部分人先富裕起来,一部分地区先富裕起来,是大家都拥护的新办法,新办法比老办法好。”[[57]]1986年8月20日视察天津时说:“我的一贯主张是,让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大原则是共同富裕。一部分地区发展快一点,带动大部分地区,这是加速发展、达到共同富裕的捷径。”[[58]]所谓“大政策”、所谓“新办法”、所谓“捷径”,讲得都是具体的路径,如果没有这个“大政策”、这个“新办法”、这条“捷径”,就很难达到共同富裕的最后目标。
如何实现共同富裕,邓小平提出了分步实施、互帮互助的思路。1988年10月5日会见肯尼亚领导人时指出:“我们的发展规划,第一步,让沿海地区先发展;第二步,沿海地区帮助内地发展,达到共同富裕。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制度不能动摇的原则。”[[59]]1990年4月7日会见泰国正大集团董事长谢国民时指出:“现在,沿海地区先发展起来了,发展到一定程度,就要注意内地的发展,否则社会稳定不了。”[[60]]1990年12月24日与江泽民同志谈话时指出:“沿海如何帮助内地,这是一个大问题。可以由沿海一个省包内地一个省或两个省,也不要一下子负担太重。开始时可以做某些技术转让。”[[61]]邓小平把先沿海后内地作为我们制定发展规划的基本思路,提出的分两步走、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路子,是符合中国基本国情区域发展实际的,也是推进中国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如何实解决贫富差距、实现共同富裕,成为人们关心的一个重大问题。随着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步伐加快,各地区之间和各阶层之间都不同程度地得到了发展,但也出现了贫富差距问题。1990年12月24日邓小平与江泽民同志谈话时指出:“共同致富,我们从改革一开始就讲,将来总有一天要成为中心课题。社会主义不是少数人富起来、大多数人穷,不是那个样子。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共同富裕,这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一个东西。如果搞两极分化,情况就不同了,民族矛盾、区域间矛盾、阶级矛盾都会发展,相应地中央和地方的矛盾也会发展,就可能出乱子。”[[62]]1993年9月16日在同弟弟邓垦谈话时说:“十二亿人口怎样实现富裕,富裕起来以后财富怎样分配,这都是大问题。题目已经出来了,解决这个问题比解决发展起来的问题还困难。分配的问题大得很。我们讲要防止两极分化,实际上两极分化自然出现。要利用各种手段、各种方法、各种方案来解决这些问题。”[[63]]邓小平把富裕起来以后如何分配的问题作为“大问题”来思考,这是一个关乎如何走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问题,足以引起我们的高度关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