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每日推荐
首页 > 思想理论 > 深度原创 > 正文

邓小平对中国发展问题的系列回顾(七):中国道路(2)

(二)现在搞建设,也要适合中国情况,走出一条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

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是改革开放,目的就是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现代化,振兴伟大的中华民族。1979年3月30日邓小平在党的理论工作务虚会上发表讲话说:“能否实现四个现代化,决定着我们国家的命运、民族的命运。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我们当前最大的政治。现在搞建设,也要适合中国情况,走出一条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18]]四现个现代化是最大的政治,以现代化为中心就是政治路线的核心内容,也就是“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

这是一条“合乎中国实际的,能够快一点的、省一点的道路”。1980年1月16日邓小平在中共中央召集的干部会议上指出:“我们在发展经济方面,正在寻求一条合乎中国实际的,能够快一点的、省一点的道路,其中包括扩大企业自主权和民主管理,发展专业化和协作,计划调节和市场调节相结合,先进技术和中等技术相结合,合理地利用外国资金、外国技术等等。”[[19]]这条道路,第一,“合乎中国实际”,不能照抄照搬他国;第二,速度要“快一点”,要尽快改变贫穷落后面貌;第三,发展要“省一点”,要节省资源以小搏大。以上列举的这些具体的方法等,都包括在“合乎中国实际的,能够快一点的、省一点的道路”的内涵里边,而且重要的是涉及到了管理体制及其改革的目标模式问题,只有解决了这一系列的问题,这条道路才能清晰地呈现在人们面前。

这是一条“正确的道路”。1983年10月30日邓小平会见西班牙客人时说:“中国也在前进。我们的国家大,人口多,问题也比你们多。不过,我们现在走出了一条正确的道路,制定了一系列的方针政策,我们的事情是可以办好的。”[[20]]1983年12月28日会见美籍华人杨振宁教授时说:“中国发展经济的政策,经过五年的实践,已见成效,证明我们的路子走对了。”[[21]]所谓正确与否,就看你这条道路是否科学地反映了事物发展规律,是否推动了经济社会的发展,是否得到了人民群众的拥护。邓小平总是从实践中去探索和寻找道路,在实践中检验道路的正确与否。他做出的我们已经“走出了一条正确的道路”、“我们的路子走对了”的判断,是以改革开放以来的实践做依据的。

(三)只要我们信任群众,走群众路线,任何问题都可以解决

“办什么事也得走群众路线”,是邓小平的一句名言,也是他一贯的思想作风。针对“四人帮”的干扰破坏,早在党的十一大闭幕式上邓小平就指出:“我们一定要恢复和发扬毛主席为我们党树立的群众路线的优良传统和作风,真正相信和依靠群众,细心倾听群众呼声,关心群众疾苦,一刻也不脱离群众。”[[22]]在邓小平的倡导下,党的思想路线和群众路线逐渐得到恢复。1978年12月中央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只要我们信任群众,走群众路线,把情况和问题向群众讲明白,任何问题都可以解决,任何障碍都可以排除。随着经济的发展,路子会越走越宽,人们会各得其所。这是毫无疑义的。”[[23]]只要坚持党的群众路线,我们发展的路子就会越走越宽,人民就会越高兴。邓小平把人民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赞成不赞成、拥护不拥护,作为检验党和国家各项工作的一条重要标准。

邓小平心系群众,主张把经济发展的成果体现在人民生活的改善上。1980年7月在武汉听取胡耀邦等汇报时指出:“建设目标,一定要反映人民生活在哪些方面受益,不能只讲平均工资每年增长百分之几,必须把经济的发展使人民生活得到的改善反映出来。人民生活要有相当增长,人民才能满意。”[[24]]他还说,人民群众有了好的环境,看到了变化,就有信心,就高兴,事情也就好办了。1987年9月4日会见美国前国务卿亨利·基辛格时指出:“人民看得很清楚,现行政策使所有的人都得益。人民的拥护,人民的赞成,这是保证我们能有一个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一心一意搞建设的基础。不仅本世纪,就是我们这些人不在了,这样安定团结的局面和稳定的政治局势还能得到保证。这主要是因为,一个是政策正确,一个是人民赞成。”[[25]]政策正确是前提,人民赞成是保障。有了再好的政策,也需要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和赞成。

邓小平相信群众,坚信改革开放政策路子走对了,人民赞成,变不了。1984年10月3日会见港澳同胞时指出:“我们的政策不会变,谁也变不了。因为这些政策见效、对头,人民都拥护。既然是人民拥护,谁要变人民就会反对。”[[26]]他还举例说,我们为什么敢于提“一个国家,两种制度”,就是因为我们实行的改革开放政策,“路子走对了,人民赞成,变不了。”[[27]]1985年5月24日会见葡萄牙领导人时指出:“我个人相信,这个改革肯定会成功。因为全国人民赞成改革,懂得不进行改革,就不能争取到今后几十年的稳定持续的发展。”[[28]]要1987年5月12日会见荷兰领导人时说:“人民有自己的亲身经历,眼睛是雪亮的。过去吃不饱,穿不暖,现在不仅吃饱穿暖,而且有现代化生活用品,人民是高兴的。”[[29]]改变政策,人民不会赞成,违背人民意志的事,绝对不会成功。

邓小平依靠群众,善于集中群众的智慧、集体的智慧。1987年8月29日会见意大利共产党领导人谈到乡镇企业的发展时指出:“那不是我们领导出的主意,而是基层农业单位和农民自己创造的。”[[30]]1988年9月5日会见捷克斯洛伐克领导人时说:“其实很多事是别人发明的,群众发明的,我只不过把它们概括起来,提出了方针政策。”[[31]]1992年7月审阅中共十四大报告稿时指出:“改革开放中许许多多的东西,都是群众在实践中提出来的。”“乡镇企业是谁发明的,谁都没有提出过,我也没有提出过,突然一下子冒出来了,发展得很快,见效也快。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也是由农民首先提出来的。这是群众的智慧,集体的智慧。我的功劳是把这些新事物概括起来,加以提倡。”[[32]]集中群众的智慧,加以概括,加以提倡,这就是从群众来,到群众中去,就是坚持了党的群众路线。

(四)正确的政治路线要靠正确的组织路线来保证。中国的事情能不能办好,关键在人

邓小平非常关注接班人的选拔和培养工作,把它作为关系国家长治久安的关键问题,作为中国道路的保证问题。在1992年南方谈话中指出:“正确的政治路线要靠正确的组织路线来保证。中国的事情能不能办好,社会主义和改革开放能不能坚持,经济能不能快一点发展起来,国家能不能长治久安,从一定意义上说,关键在人。”[[33]]为此,他提出,要注意培养人,要按照“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的标准,选拔德才兼备的人进班子。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就多次提出要解决党的组织路线问题,特别提出要选拔和培养年轻人。邓小平提出,必须把加快培养和选拔年轻人作为一项重要的战略任务。1986年10月24日会见日本客人时说:“年轻人思想开放,最支持改革。他们精力充沛,工作效率高。总之,干部要年轻化,否则没有出路。”[[34]]解决“出路”问题,邓小平提出了重要思路:

一要解决防止选拔干部“走老路”的问题,开拓渠道选人才。1980年3月19日邓小平同胡耀邦等谈话时指出:“我们确有一批很有用的人才,问题是没有被发现。我们在选拔、培养人才的问题上,还受老框框的限制。”“我们发现干部、了解干部的渠道太窄,不是开阔眼界,多方面地去了解,还是走老路。另外还有观点、看法上的老框框,把那些有知识、有见解、能独立思考、有时候有点不大听话的人视为骄傲,结果就把大批有能力的人放在视野之外,放在选拔、培养的范围之外。现在的问题不是没有人,而是有人上不来。”[[35]]因此,他提出,在选拔人才问题上也要打破各种框框,解放思想。

二要解决老同志“挡年轻人路”的问题,从制度上保证年轻人上来。1988年5月25日邓小平会见捷克斯洛伐克领导人时指出:要“真正建立党和国家领导人员的退休制度,从人事制度上,使比较年轻的同志容易上来。我们这些老人总站在那里,就挡了比较年轻的人和年轻人的路。不但中央要这样做,而且地方各级都要这样做。党和国家的各级领导人,要逐步年轻化,才能体现党的活力,体现国家的活力。年轻人经验不够,但精力充沛,比较容易接受新事物,新的知识比较多。”[[36]]邓小平身体力行,带头退休,实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有序交接。

三要解决年轻人“靠人扶着”上路的问题,使年轻人在实践中成长。1986年8月21日邓小平视察天津时指出:“把年轻干部放到第一线压担子,这个路子对,不能只靠人家扶着。他们受到了锻炼,提上来别人也会服气。”[[37]]1992年2月8日视察上海说:“二十一世纪是年轻人的。干部要年轻化,用人也要解放思想,胆子要大一点。人无完人,年轻人有这样那样的缺点,老同志就没缺点?老同志也是这样走过来的。年轻化要从基层搞起来,现在的基层比过去更大,要提拔一批年轻人,这样才能后继有人。”[[38]]给年轻人压担子,在实践中经受锻炼,使他们尽快成长。

邓小平1992年南方谈话中指出:“要选人,人选好了,帮助培养,让更多的年轻人成长起来。他们成长起来,我们就放心了。现在还不放心啊!说到底,关键是我们共产党内部要搞好,不出事,就可以放心睡大觉。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的这条中国的发展路线,是否能够坚持得住,要靠大家努力,特别是要教育后代。”[[39]]各级接班人选拔培养好后,中国的发展路线才能继续下去,这从改革开放正反两个方面的经验中得到了证明,说“关键在人”此言不虚。

上一页 1 23456...11下一页
[责任编辑:赵光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