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我们最根本的一条经验是一切从实际出发
在总结经验中,邓小平多次使用“根本经验”这个概念。如他曾说过“最根本的一条经验教训,就是要弄清什么叫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怎样搞社会主义”,还说过“最根本的一条是要把经济建设搞好,使国家逐步好起来,人民生活逐步改善”,也使用过“中国的经验第一条就是自力更生为主”等说法。但归根结底,“根本经验”最核心的含义就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而且这类用法最多,上述其他几个用法也是建立在这个基础之上的。这就是邓小平所说:“我们最根本的一条经验是一切从实际出发。”[91]这是我们把握邓小平使用根本经验时需要特别注意的一点。
享受过胜利喜悦的人,最珍惜总结成功的经验,经历过曲折痛苦的人,最懂得记取失败的教训。对一个有着丰富历史的政党来说,情况也是如此。在1983年5月22日会见毛里求斯客人的上述谈话中说:“我们最根本的一条经验是一切从实际出发。任何国家、任何地区都有自己的特点,我们应该根据自己的特点制订本国的方针、政策、目标和计划。过去,我们没有这样做,犯错误就犯在这里;这几年成功,原因也在这里。别人的经验可以借鉴,但必须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决定自己的事情。”[92]一切从实际出发,既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也是我们党和国家几十年奋斗历史正反两个方面经验的科学总结。历史反复说明,遵循它,事业就顺利,违背它,事业就遭受挫折。1986年6月14日会见秘鲁领导人时指出:“我们建国几十年来做了些事,也经历了很曲折的道路。一条最根本的经验就是,当我们完全根据自己的实际,遵照毛泽东主席实事求是的精神制定政策时,我们就会成功,否则就会受到挫折。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们根据实事求是的原则和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政策。”[93]邓小平总结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践证明,根据自己的特点制定的一系列政策对我们来说是正确的,有效的。由于政策的制定立足于中国的实际情况,才有了我们今天的惊人发展。
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反面就是墨守成规、教条主义。从一定意义上说,我们党的历史,就是用实事求是战胜教条主义的历史,反对教条主义也是我们的重要经验。1986年6月14日会见秘鲁领导人时说:“我们重要的历史经验就是反对教条主义。我们走十月革命的道路,但是中国比俄国还落后,中国自己的特点决定了我们的方式是毛泽东主席制定的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经过二十二年的革命战争,取得了胜利。我们一直把马列主义当作指导思想,但是农村包围城市,马克思没讲过,列宁也没讲过。道路是一条,用什么方式来走,完全要根据自己的特点。建国以后,在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上,我们有一段时间照搬别人的经验吃了亏”。[94]1986年11月9日会见日本首相中曾根康弘时指出:“我们不把马克思主义当作教条,而是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提出自己的方针,所以才能取得胜利。”[95]把反对教条主义作为一个重要的思想基点这一点,就连外国人也注意到了。1988年7月5日,邓小平会见巴西总统若泽·萨尔内,在客人谈到中国的发展有自己的特点,中国的社会主义不是教条式的社会主义,而是新型的社会主义时,邓小平表示赞同,说“是这样的。”[96]邓小平反对教条主义,提出的一个重要观点就是“不能照搬”。他认为,“照搬是任何时候都不会成功的”,既不能照搬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做法,也不能照搬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做法;外国经验不可照搬,中国的经验同样也不能照搬。
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是邓小平全部理论的主题,也是邓小平总结中国历史经验教训时提出的重要命题。1985年4月15日会见坦桑尼亚领导人时指出:“我们建立的社会主义制度是个好制度,必须坚持。现在我们搞经济改革,仍然要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年轻一代尤其要懂得这一点。但问题是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我们的经验教训有许多条,最重要的一条,就是要搞清楚这个问题。”[97]1986年12月14日会见贝宁总统马蒂厄·克雷库时说:“要弄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的主要任务是什么。”“我们长期没有解决这个问题。总起来看,这主要就是不完全懂社会主义。因此,我们提出的课题是:什么是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98]事实上,自1978年提出“什么叫社会主义”,一直到1992年的南方谈话,邓小平都在思考着这个话题。可以说,这个问题,是邓小平倾其毕生精力要回答的问题,也是他给中国共产党人及全世界的马克思主义者提出的重大问题。他认为,社会主义一定要优越于资本主义,要发展生产力和提高改善人民生活的速度。重要的结论之一是:贫穷不是社会主义,更不是共产主义。
邓小平把提炼根本经验、探索发展规律,作为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继续前进的重要途径。总结“中国经验”的出发点,就是为了增强自觉性,突出创造性,实现我们自己的更好发展。
四、提供适用经验:“中国经验”的借鉴意义
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大国,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是一场人类的伟大试验,它的结果不仅会改变中国自身,也会影响整个世界。1985年3月25日,邓小平会见美国新闻界人士时指出:“如果在本世纪末,我们的国民生产总值实现翻两番,达到一万亿美元,中国就可以对人类做出更多一点贡献。如果再花五十年时间接近发达国家的水平,那末,我们这个国家对人类的贡献就更大一些。我们有信心做好这件事情。对人类做出贡献,我是从两方面来讲的:一是我们摆脱了贫困,表明占人类四分之一人口的国家做到了这件事,就可以给人类做更多贡献。这种贡献,包含对不发达国家提供如何发展自己国家的经验,也可以对他们的发展提供比较多的帮助。”[99]邓小平总结中国经验,固然是为了推动我们自己的发展,但客观上也为落后国家如何发展提供了适用的经验。这既是我们的历史责任,也是我们应尽的义务。同时,在与外国交往中,也学到了他国经验,我们可以与世界同行,在人类进步中实现合作发展。
(一)我们的经验有正面的,也有反面的,正反两方面的经验都有用
总结经验,既要看到成功的一面,也要看到失败的一面,只有从这两个方面来总结,才能使人清醒,这是辩证法的两点论。但同时,要分清主流支流,把握主要次要,只有看到主流,才能使人对前途充满信心,这是辩证法的重点论。邓小平总结经验坚持了这个根本原则。不论是正面的经验,还是反面教训,对后来人说都有用,都是宝贵财富。财富值得人们珍爱,经验也可以大家分享。
邓小平客观地从两个方面来认识和把握我们的历史经验,有时也把中国经验分为“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两个方面。针对不同时期及谈话对象的不同,邓小平的侧重点稍有不同。在讲当前进行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是一个“大胆的试验”时,他总要强调它的艰巨性、复杂性,以及发生失误的难以避免性,因此,时常使用“不理想、不大好的经验”或“不好的、失败的经验”等来总结经验。注重总结挫败的教训,以此来警醒人们,这是邓小平总结经验的一大特色。如,1985年8月29日会见日本客人,在谈到中国改革的问题时指出:“我们正在搞大胆的试验。社会主义究竟怎么搞?过去几十年我们有成功的经验,也有不理想、不大好的经验,特别是‘文化大革命’。”[100]又如,1986年6月14日会见秘鲁客人在介绍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经验时指出:“经验是两方面的,一种是好的、成功的经验,另一种是不好的、失败的经验。”[101]邓小平并不是简单地提出我们的教训问题,而是在讲了历史上的一些教训后,总要分析一下产生原因及如何吸取教训等。他说“‘文化大革命’的错误是从根本上违反了事物的客观规律,也违反了人民的意志。”[102]但既然是总结经验,重点还是要放在成功的经验方面,这是主流。1989年3月23日会见乌干达总统约韦里·卡古塔·穆塞韦尼谈到中国的建设经验时说:“十年里,中国有了可喜的成就,经济发展和人民的生活水平都上了一个台阶。发展中也出现了新的失误,但主要的还是我们的成就,这是我们的根本观点。”[103]从邓小平的论述中,我们可以体会到:对待自己的历史和经验,应该采取实事求是的态度,要有一是一,有二是二,既不能回避问题、遮丑掩暇,也不能看成一团漆黑、一无是处;既不能好大喜功、自吹自擂,也不能沾沾自喜、骄傲自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