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每日推荐
首页 > 思想理论 > 深度原创 > 正文

邓小平对中国发展问题的系列回顾(六):中国经验(4)

(二)波折也可以是很好的教员,可以使领导人和人民从中得到教训

任何一个党和国家在自己的历史进程中,都不可避免地要遭受挫折,出现波折。而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遭受的最大挫折和波折就是发生了“文化大革命”。邓小平认真总结“文化大革命”的教训,给历史作出了一个交待,也为世人正确对待历史树立了榜样。有人说,正是邓小平在“文化大革命”中从南昌的“小道”出发,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康庄大道。

发生在20世纪中叶长达十年之久的“文化大革命”,给中国社会的发展造成了严重危害,使国民经济走到了崩溃的边缘。1984年11月7日会见美国客人时邓小平指出:“我们为中国人民做了不少事情。但中间也有波折,最大的波折就是十年‘文化大革命’。这十年波折使中国的发展受到了阻碍,所以我们还处于落后状态。”[36]1985年8月29日会见日本客人时说:“搞‘文化大革命’这种想法、做法违反了事物的客观规律,也违反了人民的意志,方向偏离了,又被林彪、‘四人帮’利用了,成为一场灾难。”[37]说它是“最大的波折”,说它是“一场灾难”,关键是违反了“客观规律”,以致造成了中国社会发展受阻、长期落后这样一个境地。其实,在智者眼里,波折也好,灾难也罢,它也是一种财富,就看你如何把它由坏事变成好事。邓小平对如何总结“文化大革命”十年经验教训,探索我们应该走的道路问题进行了深入思考,他向外宾多次交流这方面的经验。1985年9月18日会见加纳领导人时指出:“一个国家经历一些波折当然不是好事,但波折也可以是很好的教员,可以使领导人和人民从中得到教训。现在,中国人民上下一心搞建设,也是因为有了十年‘文化大革命’的反面教育。”[38]1986年9月2日同美国记者迈克·华莱士谈到‘文化大革命’时说:“毛主席经常讲坏事转化为好事。善于总结‘文化大革命’的经验,提出一些改革措施,从政治上、经济上改变我们的面貌,这样坏事就变成了好事。”[39]他还说:“应该说‘文化大革命’也有一‘功’,它提供了反面教训。没有‘文化大革命’的教训,就不可能制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思想、政治、组织路线和一系列政策。”[40]他总结说:三中全会确定将工作重点由以阶级斗争为纲转到以发展生产力、建设四个现代化为中心,就是总结了“文化大革命”的经验和教训;这一系列的路线方针政策,受到了全党和全国人民的拥护,也是因为有“文化大革命”作比较。如此审视“文化大革命”,它便成了我们的另一笔财富。邓小平是在“文化大革命”中遭受不公正待遇的人,这种不计个人得失的无私精神难能可贵,令人敬仰;这种心系祖国的可贵品质无限崇高,堪为楷模。

1986年底,中国发生了一些学生闹事事件。有人认为这是民主诉求,有人认为是政治改革要求。对此,邓小平有自己的判断和分析。1987年1月13日会见日本自民党干事长竹下登时说:“‘文化大革命’时搞‘大民主’,以为把群众哄起来,就是民主,就能解决问题。实际上一哄起来就打内战。我们懂得历史的经验教训。”[41]同年2月18日会见加蓬总统哈吉·奥马尔·邦戈时说:“学生们闹一下的好处,是提醒我们好好总结这几年的发展经验,使我们更清楚了问题在哪里。”[42]3月3日会见美国国务卿乔治·舒尔茨时指出:“闹事就使我们不能安心建设,我们已经有‘文化大革命’的经验教训,这样一闹,就会出现新的‘文化大革命’。四个现代化,我们要搞五十至七十年。在整个四个现代化的过程中都存在一个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的问题。”[43]邓小平提醒人们对社会动乱如果处理不当,就会发生“文革”那样的问题。但令人遗憾的是,邓小平当时的忠告并没有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以致一段时间内放松了思想政治教育,动摇了四项基本原则,最终酿成八九“政治风波”,使我们的现代化进程受到严重影响。在邓小平的带领下,党和人民认真总结并吸取了这次更为严峻的教训,使改革开放走上正轨。

(三)这种办法不成功,就改一种办法。要及时地总结经验教训

改革开放是一个全新的事业,没有经验可以借鉴,也没有现成的方案可以照搬。1985年7月15日会见特立尼达和多巴哥总理乔治·迈克尔·钱伯斯时指出:“中间一定会有曲折,甚至于犯大大小小的错误。那不要紧,有了错就纠正。这种办法不成功,就改一种办法。总之,要及时地、经常地总结经验教训。”[44]及时总结经验和积累经验,成为改革初期的一种鲜明做法,也成为指导改革的重要方法论。

经验,别人是不会无偿恩赐给你的,必须通过自己反复积累才能获得;失误,也不会在实践中自动消失,只有经过自己反省加以纠正才能变成财富。1985年9月18日会见加纳国家元首杰里·约翰·罗林斯时指出:“经验,要靠自己积累。我们清醒地意识到,我们宏伟的发展规划是有风险的,难免会犯错误。但我们确定了一条方针,就是胆子要大,步子要稳,走一步,总结一步的经验,对的就贯彻下去,不妥当的就改。这样就可以不犯大的错误,我们就是这样做的。”[45]1986年4月9日在会见希腊总理安德烈亚斯·帕潘德里欧谈到改革时说:“现在正在进行改革。这件事并不容易,没有前人的经验,全靠自己去摸索。过去五年农村改革的经验很宝贵。改革中出现一些差错是难免的。要继续进行改革,还会出现差错,有了错误就努力去改。”[46]只要有了这种态度,不管改革中遇到什么样的困难,我们都会义无反顾地走下去,直到最后的成功。1986年9月2日同美国记者迈克·华莱士的说:“我们现在做的事都是一个试验。对我们来说,都是新事物,所以要摸索前进。既然是新事物,难免要犯错误。我们的办法是不断总结经验,有错误就赶快改,小错误不要变成大错误。”[47]邓小平反复强调的是,自己搞建设难免失误,那不要紧,要不断总结经验,自己纠正错误。这就能引导自己不断前进,逐步发展。

粉碎“四人帮”之后的一段时间内,人们为把“文化大革命”耽误的损失夺回来,都想大干快上,以至于出现了“洋跃进”,给刚刚开始的改革带来不小的影响。邓小平是最早发现问题、并对此进行总结的领导人之一。1980年10月9日会见日本企业家松下幸之助时指出:“我们要清醒地估计我们自己的力量,量力而行。在这方面,原来我们的经验不够。同外国商界合作,必须充分估计我们自己的偿还能力。因为我们的基础太薄弱,心里想快,但受到客观条件的限制。也许稳步前进在实际上会更快一点。”[48]1981年4月14日会见日中友好议员时指出:“前一个时期,我们的脑子有点热,对自己的估计不很切合实际,大的项目搞得太多,基本建设战线太长,结果就出现问题了。尽管出现了这样的问题,我们的目标没有放弃,只是我们吸取和总结了经验教训,更加量力而行了。”[49]邓小平认为,欲速则不达,这是中国的古话。不能盲目建设,不能操之过急,急了就出毛病。因此在具体事情上要小心,每走一步都要总结经验。搞建设涉及的不仅是速度、步骤问题,还有一个政策问题,这也是邓小平总结经验时非常关注的一个问题。1982年6月12日会见扎伊尔总统蒙博托·塞塞·塞科时指出:“搞建设是件不容易的事,我们还缺乏这方面的经验,不善于管理企业,一些重大的政策可不可行、可不可靠也还不是完全有把握。但我们慢慢积累了一些经验,比过去好一些了。”[50]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一个国家的政策也难免出些差错,重要的是不断总结经验,吸取教训,在实践中逐步完善各种政策措施。

改革中走一步看一步,不断总结经验,力求稳妥,这是对的。但这并不是目的本身,总结经验是为了吸取教训,力求稳妥是为了更好地前进。1987年10月13日,邓小平会见匈牙利社会主义工人党总书记卡达尔·亚诺什时说:“成功的经验鼓励了我们,增加了我们的信心。”“我们走的路还会有曲折,错误也是难免的,但我们力求及时总结经验,不要犯大的错误,更不要因为小的曲折而缩手缩脚,不敢大胆前进。”[51]1988年5月19日会见朝鲜同志时说:“我们每走一步,都兢兢业业,大胆细心,及时总结经验,发现问题就做些调整,使之符合实际情况。”但他同时强调:“十全十美的方针、十全十美的办法是没有的,面临的都是新事物、新问题,经验靠我们自己创造。我总是告诉我的同志们不要怕冒风险,胆子还要再大些。如果前怕狼后怕虎,就走不了路。”[52]改革中的失误值得记取,否则就会由小错酿成大错;改革中的成功更要总结提炼,以鼓舞士气。正如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所说的:“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些,敢于试验。看准了的,就大胆地试,大胆地闯。没有一点闯的精神,没有一点‘冒’的精神,就干不出新的事业。”[53]因此,在改革中,要“大胆前进”,“创造经验”,要“敢冒风险”,才能使我们的事业不断前进。

邓小平把总结自己经验、吸取失败教训,作为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客观需要。总结“中国经验”的立足点,就是为了少走弯路,量力而行,实现我们自己的更快发展。

上一页 1 23456...10下一页
[责任编辑:赵光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