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童年,让“60后”热爱人生,让“70后”学会如何做父母
以今天的眼光来看,“60后”保红漫的童年可称不上幸福。在她的笔下,那个时代的妈妈给孩子吃零食是冒风险的,小孩子是要干家务、会做饭的,吃个茄子还要到一个叫服务社的地方去抢。
“那时候的人可真是‘左’得厉害,连吃点儿葡萄干和桂圆干都算是资产阶级思想。”保红漫在回忆录《小屁孩保小姨》中写道。她是保冬妮的妹妹、章咏的女儿。
有一次,姐姐保冬妮吃了太多的桂圆干而流鼻血,被发现后母亲挨了一通批评,还写了“斗私批修”的思想汇报。
那是“文革”期间,章咏被下放到“五七干校”。多年后,保红漫颇为骄傲地向晚辈炫耀,早在两岁的时候就自己坐火车了。当时,一群来自团中央幼儿园的小宝宝们,跟着老师一起坐火车去位于河南潢川的干校。
在今天看来,那简直像电影里的黑白镜头。几十个2岁到5岁之间的小朋友,就这样坐着黑乎乎的闷罐车,一路进行,来了趟“幼儿园大搬家”。
“饥饿”是保红漫回忆童年的关键词。她一想起冬天就觉得“快要饿死了”。由于物资供应紧张,冬天几乎每天都吃胡萝卜白菜炖冻豆腐。“简直太恶心了,现在想起来我都想吐!”保红漫说。
或许因此,在《小屁孩保小姨》的书后半部分,她专门写了自己小时候会做的“美食”。土豆蘸白糖、馒头蘸白糖、酱油拌饭、面片儿汤……看上去都是极为普通的食材,却让她在回忆时馋得要流口水。
“我觉得你们小时候好吃的东西还是挺多的呀!有些比现在吃得都讲究呢!”看完这本书,保冬妮的女儿忍不住问。
对此,保红漫回应说:“物资可以匮乏,但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不可以匮乏;生活可能一时半会儿不热爱你,但你永远要用热爱的态度去生活。”
如果说保红漫的回忆想讲述一种生活哲学,那么卢悦的文章则想告诉刚刚上小学的儿子,爸爸曾经这样走过。
“过去我的父母给我讲他们小时候的故事,大多是当时有多苦,爸爸妈妈有多么不容易。”卢悦说,“但这种视角是俯视的,是为了教育孩子,所谓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让人很容易有逆反心理。”
他还记得连环画《一块银元的故事》。其中一位解放军班长回忆,自己的父亲被国民党士兵开枪打死,母亲被地主残忍地杀害,姐姐被当做“童女”成为殉葬品。
卢悦拒绝写这种“忆苦思甜”式的童年故事。在《悦悦是这么长大的》一书中,他告诉儿子,自己被数学老师指为笨蛋、书包被扔出教室的经历。
“当你的书包在空中划出一道弧线,飞出教室,里面的书本和铅笔盒里的文具撒了一地的时候,甚至连你的书桌都被扔到了教室外的时候,你能做的就是将自己的心蜷缩起来,让自己变成石头,这样就不会受到伤害了!”卢悦写道,“这是差生对待老师的最佳方案,不要让自己有感觉。”
之所以这样坦白,卢悦觉得,只有通过平等、坦诚的对话,才能和孩子良好相处,才能扮演好父亲的角色。在他看来,自己的父亲虽然是北大教师,却不太懂得父子关系。
比如,每天到了晚上6点,北大校园里就会响起广播台开始播音的前奏曲。曲子一响,小悦悦的眼泪就在眼睛里打转,因为这意味着他作业时间的开始。爸爸会用高分贝大喇叭的音量在他耳边怒吼着辅导功课,悦悦的耳朵嗡嗡作响,几乎什么都听不进去。
不仅如此,他的背还时不时遭受爸爸手掌的击打,疼不疼都没有感觉了,只是感到强烈的震动。而这一切都发生在那优美的前奏曲旋律中。
时至今日,卢悦听到这首曲子,鼻子都会酸酸的。
在序言里,他这样写道:“我知道,在我36年的人生中,我的‘悦悦’从未离开我。正如你将来也许会有同样的一天,和你的‘豆豆’在某个拐角处撞个满怀,也许那时你会明白爸爸此时此刻的心情,你会明白什么叫做‘青山不改、绿水长流’。”
李唐也在期待与未来的自己相遇。作为这套丛书最年轻的作者,他在书的最后一页写道:“有句话说得好:活在当下。没错,想那么多是没有用的。路是一步步走出来的,我喜欢‘在路上’的感觉,你呢?”
这也成为这一幕百年大戏的尾声。
从近百年前穿长袍马褂的“10后”幼童到如今玩微信的“90后”男生,从戴红袖章拍照的“40后”少女到拍彩色照片的“70后”少年,从穿梭在胡同尝青杏蜜的“30后”到吃哈根达斯冰淇淋的“80后”……正如儿童文学评论家方卫平所说,这样的“童年史”,为我们勾勒、保存了20世纪中国人生活中一份特别的历史线索和生存样本,让我们触碰、感受到一个世纪中个体童年的体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