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思想理论 > 独家连线 > 正文

中国应选择什么类型的民主发展模式

【内容提要】本文以一种经济与政治相统一的政治观,对目前比较流行的五种政治体制改革和民主发展的模式选择进行了回应和分析。认为:中国政改和民主发展的核心问题是党的执政制度的改革,重点要解决好满足民权需要、有效执政和依法治官的问题。如果能够在实践中成功解决这些问题,中国不仅会创造经济发展的奇迹,也会创造政治发展的奇迹。

【关 键 词】政治体制改革 党的领导 民主政治

问:关于中国的政治体制改革,有一个问题总是纠缠不清。国际社会和国内许多学者认为改革开放30年来,经济体制改革取得了辉煌成就,政治体制改革自1989年后,停滞不前,甚至倒退了。您对这个问题怎么看?

答:我不赞成把经济体制改革与政治体制改革作为两个截然分开的主题进行分析的思维方式。因为这样的一种思维不符合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实际。自近代以来的中国现代化,无论"器物"的引进、还是制度的效仿、或者文化的变革,无一不是与国家政权的力量和社会政治变革的力量结合在一起。经济和政治的关系从来就没有分离过。这与西方发达国家先有市场经济和市民社会,后有代议民主政治,且市民社会与政权体系运作相对分离不同。我国建国后30年的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30多年的改革开放,都是在执政党和政府的领导和组织下进行的。这种状况在西方以私权为基础的国家是不可想象的。所以,邓小平曾提出这样一种政治观:"就我们国内来说,什么是中国最大的政治?四个现代化就是中国最大的政治。"①"四个现代化,集中起来讲就是经济建设。"②"经济工作是当前最大的政治,经济问题是压倒一切的政治问题。"③这种政治和经济有机统一的政治观目前很少有人讲,实际上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政治观上的重要体现和宝贵遗产。当一个国家和民族动用所有的政治组织和力量都参与到一件关系到这个国家和人民根本利害的大事,无论这件事具体涉及什么领域和内容,经济的、军事的、天灾瘟疫等等,这件事实际上都具有政治的性质。政治最浅白的解释,就是动用国家的强制力和一切政治组织的力量解决国家和社会公共事务和公共需求所需要解决的一切问题。因此,我们动用全国之力进行的经济建设,虽然搞的是市场经济这件事情,但它所包含的国家和社会变革绝不仅仅限于经济主体所进行的资源交换和满足供求关系等方面,这里面包含着在政治领域所进行的一系列变革,本质上体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一系列联动关系。并且对于搞市场经济这件事情,我们也是从政治的高度、从关系到国家和民族发展大计、从关系到人民的根本利害这样的高度来看待的。

从这种大政治观的视角,我国30年来在执政党和政府领导和组织下所进行的市场经济建设,既是一场伟大的经济变革,更是一场伟大的政治变革。评价这场变革的成败,归根到底要看我们搞市场经济这件事情,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也就是邓小平在1992年"南巡"讲话中提出的"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除此,没有其他更为根本性的标准。因此,我认为,评价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成败,最为根本的就是看我们的政治体制改革是否满足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更确切地说就是与搞市场经济这件事情是否相适应。适应了市场经济建设的需要,把经济建设搞上去了,政治体制改革就是成功的,不适合市场经济建设的需要,甚至阻碍和干扰市场经济建设的需要,就是失败的。这是评价政治体制改革成败最为根本性的标准。当然还有一个阶级性的判断标准,就是我们搞市场经济这件事情,是最终使少数人富裕还是使大多数人共同富裕?是最终巩固和坚持了人民当家作主、共产党的领导和马克思主义信仰,还是最终放弃了社会主义的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不过这后一个阶级性标准最终要靠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历史来检验。我国目前虽然已经出现了一些危险的苗头和倾向,如腐败蔓延和社会资源分配不公、贫富分化以及发展不平衡等问题,但这些问题正处于解决和调整的过程中,保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仍是第一位的任务。

上一页 1 2345下一页
[责任编辑:赵光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