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从“管理”到“治理”一字之差,体现了怎样的一种进步?
马福云:从“管理”到“治理”一字之差,却从中体现出了党和政府对政府与社会关系认识上的巨大进步。
从管理和治理两个概念本身涵义上的差别分析,管理是指政府等公共权力部门利用行政资源与权力来解决社会问题,进行社会控制的过程;而治理则是政府与企业、社会组织以及民众等公私多个主体之间的合作、协调与互动。详细进行比较,主要包括一些差异:
第一,从主体来看,治理与管理有着明显的差异。管理的主体绝大多数是一元性的,有管理者和被管理者之分;而治理的主体是多元性的,治理主体一般包括政府、企业、社会组织、民众,是多元治理主体共同就公共事务进行协商协调,促进社会效益最大化。
第二,从向度来看,治理与管理有着明显的差异。管理的向度是垂直的,是从上到下,上对下的管理,是单向度的;治理的向度更多是扁平化的,既包括从上到下,也有从下到上,更常见的则是平等性的、扁平化的,从中间向左右两边,向上、向下延伸开来、铺展开来,形成网络结构。
第三,从规范程度来看,治理与管理有着明显的差异。管理因为是一元主体,大多带有一定的随意性,人治色彩明显,规范化程度不高;而治理因为涉及多元主体,基本形成大家共同遵守的规范,规则意识较强,规范化程度较高。
第四,从资源动员来看,治理与管理有着明显的差异。管理的主要主体是政府,管理所需的资源动员主要来源于政府资源。而治理的参与是包括政府在内的多个参与主体,治理所需的资源动员不仅来源于政府,还来自企业、社会和个人。
因此,与管理相比较,治理的参与主体更多,改变了政府管理的一元化;治理的向度更扁平化,改变了政府管理自上向下的垂直化;治理规范程度更灵活、更为规则化,改变了行政管理的人为色彩;治理的动员资源更为广泛,改变了仅依靠行政资源管理的方式。从管理到治理,充分反映了经济社会的发展与进步,通过调动更多主体、动员更多资源、采取更为规范、更为网络化的方式来解决社会问题,推动了政府、企业、社会组织以及民众对社会治理的共同参与,从而实现了社会效益的最大化,更多地满足了民众的各种社会需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