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为什么说社会治理模式的创新迫在眉睫?
马福云:伴随中国经济转轨、社会转型,中国的社会结构发生变化。职业结构从农业转向非农产业,城乡结构从农村转向城镇,家庭结构核心化、小型化,消费结构分化升级,原有工人、农民、知识分子的社会阶层结构分化为复杂而多元的社会阶层。
在此背景下,中国原有的行政化管理模式需要转型。长期以来,我们习惯于政府主导的行政化管理,政府大包大揽,几乎所有社会事务管理都由政府管理应对。但是,原有政府管理模式和组织架构已经不能满足社会分化而导致的多元主体各种个性化需求。而且,伴随经济社会发展,以及社会的多元分化,各种社会矛盾、社会风险大增,突出表现为近年来的社会突发性事件、群体性事件多发,政府主导的应对式应急管理遇到很大挑战。因此,必须从社会多元分化、社会结构变化的现实出发,在政府主导的基础上,尊重社会多元主体,例如企业、社会组织、公民自身的愿望,动员更多社会主体参与社会管理,实现社会的共同治理,推动社会治理模式转型。
记者:创新社会治理模式的方向是什么,怎样变单项管理为双向治理?
马福云:创新社会治理模式的方向是动员支持更多的社会治理主体参与到社会治理中来,以改变主要依靠政府进行自上而下进行行政化管理的状况,建构党政主导下的经济组织、社会组织以及民众个人共同参与社会治理,在多元社会治理主体之间形成协调协作关系,以保证社会整体利益的最大化,实现政府与社会对公共社会生活的合作关系,使得政府与民众之间的关系达到和谐共赢。
变单项管理为双向治理,要解决社会治理模式建构中所存在的主要难题,其主要做法包括:
首先,明确社会治理不同主体的职责,界定其发挥作用的边界。澄清人们理念上对社会治理主体的角色与职能的认识,对不同社会治理主体的地位作用及其协作机制形成常态化的制度安排,推进不同主体之间的合作。实践中,在坚持党委领导、政府负责,强化党政责任的基础上,要改善党政主导的策略和做法,防止其包揽一切,对社会领域、公民私领域的过度管控,调动社会治理其他主体积极发挥协作功能,例如推动企业承担社会责任,推动社会组织发挥社会服务作用,推动公众积极参与社会治理。
其次,提升政府社会治理能力,推动政府自身转型。科学界定政府社会治理的机构、职责,推动政府社会管理机构的整合优化,理顺各级政府、政府各部门的职责以及事权,科学配置政府社会治理职责与资源。政府从满足民众基本需求的角度,完善社会福利政策,保障全体民众,尤其是弱势群体的基本需要。同时更多的从管理转型监管,推动政府的经济管理、社会事务管理的优化,向经济、社会放权,实现从集运动员和裁判员于一身到裁判员的转型,以政府社会管理服务能力的提升满足民众社会服务需求。
第三,培育发展社会组织,提升社会组织的功能作用。针对当前社会组织发展中的问题,有针对性的推进社会组织的分类管理。培育发展源于民众自助互助要求的草根性社会组织、服务于困难群体、弱势群体的利他型社会组织。促进官办社会组织的管办分离,推动其和政府部门分离,按照自身职能定位要求转向行业管理和服务。通过规范政府购买服务,促进政府资源依照法定规范和程序转向社会组织,促进社会组织获取资源,规范管理并提升管理服务能力。
第四,推动基层民众的再组织,促使其有序参与社会治理。广大民众是社会治理的重要主体之一,要强化民众的公民意识,提升民众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能力,推动基层民众有序组织起来,建立基层社区组织,通过组织化手段合理反映民众诉求和愿望,建构政府与民众有序互动的渠道,强化政府管理服务和民众需求的有序衔接,保障民众依法行使自我管理权力,强化社会参与、社会协作能力,奠定基层社会治理的根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