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每日推荐
首页 > 思想理论 > 治理创新研究 > 正文

转型期乡域社会心理特征与社会管理创新的路径选择(2)

二  转型期乡域社会心理特征描述

通常认为,当社会急剧转型时,也是社会冲突频繁发生、社会心理危机大量涌现的时期。社会心理是人脑感知内、外环境,形成因果关系、产生情感体验的过程和结果,包括人们对现实世界的情感、习惯、倾向和信念等内容。社会心理是社会舆论的内在根源,是社会行为的根本动力,更是公共管理的重要研究对象。社会心理有两个基本的演变方向: 向顺从和有利于社会控制的方向发展,抑或向抵触和不利于社会控制的方向发展。

我国的改革是一场广泛和深刻的社会变革,触动现存的经济关系、政治关系、社会关系和传统观念的各个方面,由此产生了社会心理的巨大变化。社会心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社会历史条件不同、经济政治背景不同,社会心理也各不相同。特别是在当前,经过二十多年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我国正在实现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从总体小康向全面小康的转变。社会发生的深刻变化,不可避免地要对社会心理产生深刻的影响。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出现了经济成分多样化、组织形式多样化、就业方式多样化、利益关系多样化、分配方式多样化、生活方式多样化等新情况。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不同单位、不同部门、不同利益群体、不同社会阶层,其观察世界的角度、认识问题的起点、评价是非的标准以及价值观念、利益要求、未来期望都有很多差异。 这种多元多样多变的经济社会状况,反映到社会意识中来,便形成社会心理的多元化、多样化、复杂化。

转型期我国乡域社会心理主要呈现出以下特征:

首先,乡村社会成员的主体意识增强,表现在: 1、人们具有了更多的社会参与意识和社会责任感;民主意识和法制观念得到强化; 在日常生活中,要求确立择业、择偶等生活方式、工作方式的自主权利;更注意个性发挥和价值、潜能的展现。2、越来越多的人讲求务实和效率; 关心社会信息; 要求机会均等的公平竞争; 强调计划性; 更加尊重知识、人才的地位。3、变革和发展成为普遍接受的趋势。人们希望生活环境和体制环境发生变化; 希望有更多的社会流动、社会开放; 在人的自身发展中,进取精神、风险意识、首创开拓观念日益增强。人们的竞争意识、风险意识、独立意识、开拓意识等也被不断强化,但同时,集体意识、民族意识、国家观念和公民观念等却也在不断弱化。

其次,乡村社会成员的经济心理更趋活跃。在让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政策的导引下,重视经济利益、追求富裕生活逐渐成为社会成员的共同心理。以往倡导的不讲名利、不计报酬、以苦为乐、争做贡献的精神逐渐淡化,并逐渐被盼富求富、力图先富大富的思想所取代。求富求利心理反映了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物质需要,体现了人民群众追求美好生活的心声,有利于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推动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但同时也出现了一些心理变异和心理失衡现象。有的村民把求富求利心理演变为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价值观出现严重扭曲; 有的为了致富,不择手段,导致假冒伪劣、坑蒙拐骗、贪污受贿、偷盗抢劫等社会丑恶现象屡禁不止; 有的在致富受到挫折形成较大落差时焦虑忧郁、怨天尤人,产生“仇官”、“仇富”、报复社会的心理和各种极端行为,危害社会和谐与社会稳定。

上一页 1 2345下一页
[责任编辑:焦杨]
标签: 社会心理   管理创新   社会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