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每日推荐
首页 > 思想理论 > 治理创新研究 > 正文

转型期乡域社会心理特征与社会管理创新的路径选择

【摘要】社会管理的提出及其重要性的确认以中国社会的全面转型作为宏大背景。转型期乡域社会心理呈现出乡村社会成员的主体意识增强、经济心理更趋活跃、相对剥夺感加剧、消费矛盾心理凸显及反权威等特征。在转型的过程中,原有乡域社会相对平衡的结构被打破,社会各系统之间的功能处于新的协调过程中,社会秩序呈现部分失调状态。现阶段乡域的社会管理,应以维系社会秩序为核心,通过政府主导、多方参与,为社会发展创造既有秩序又有活力的基础运行条件和社会环境,从而促进社会和谐。

社会是基于人类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需要而结合成的生活共同体。社会的存续以相应的社会秩序作为依托,维护社会秩序需要调节利益冲突,消除如排斥、歧视、隔离和差别待遇等社会障碍,提供内外部安全的屏障。社会管理即是以维护社会秩序为目的而规范和协调社会组织发展、社会关系、社会问题和社会行为的活动。

 一  转型期: 乡域社会管理研究的基本背景

作为政府四大职能之一,社会管理的提出及其重要性的确认是以中国社会的全面转型作为宏大背景的。转型可以说是当前中国社会经济和城乡发展的最大阶段性特征的概括。当代中国社会转型发端自改革开放,经历了由自给、半自给的产品经济社会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转型,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信息社会转型,由乡村社会向城镇社会转型,从封闭、半封闭社会向开放社会转型,从伦理社会向法理、法治社会转型的历史时期。中国的社会转型围绕“变”这一基本内核,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中国的社会转型与其他国家相比,虽然存在着许多共性,但是由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使得社会转型表现出一些独特之处。其中一个显著特点是,随着大量的农民工在城乡之间流动就业,“半耕半工”型经济结构逐步覆盖了中国大部分村庄,广大农村已经从传统的“全耕社会”演进为“半耕社会”,或者说由传统的“农耕社会”演进为“农工社会”,这是现阶段农村经济社会形态和结构发生的总体性变化。 2011 年,我国农民工总量为2.53 亿人,比上一年增长了4.4%,其中外出农民工1.59亿。有9400 万农民留在家门口谋生,但离开了土地。对于农村来说,城市化率的提高意味着留在土地上、直接从事农业的人口减少,造成了农村的空巢现象。

随着社会的转型,国家与乡村社会的关系发生了显著的变化,社会控制力逐渐弱化,具体表现为:国家对社会的控制范围在缩小,控制的力度在减弱,控制的方式在变化,控制手段的规范化在不断加强。在转型期的中国,社会已逐步成为一个相对独立的、与国家并行的提供机会和各种资源的源头,在此意义上,作为个体的公民对于国家的依附程度则明显降低。随着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国家与社会间的结构分化将会更加深,这种变化将长期存在并对整个社会结构产生深远的影响。值得注意的是,在转型阶段,抛弃计划经济时代所建立的社会控制模式而建立新的社会控制模式之间需要一段磨合和调试过程,在这种新旧社会控制机制交替期间,社会制度、社会关系和社会规范所体现的价值和准则往往容易发生混乱和错位,因此在理论层面和实践层面均应谨慎把握。

21 世纪之后,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被称之为进入了“加速转型期”。 在加速转型的阶段,中国在工业现代化没有全部完成的时候就已开始了向知识现代化迈进的过程,由此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的变化将进一步加剧。在跨越发展的时期,在压力和风险之下,如何保持转型期的社会稳定已成为备受关注的问题。

上一页 1 2345下一页
[责任编辑:焦杨]
标签: 社会心理   管理创新   社会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