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构现代国家的思路之一:现代政府是最重要出路
中国如何处理与西方的关系,也关涉到中国宪政国家的构建。一百多年来,中国最终的目标,我认为是如何来构建一个现代国家,宪政只是现代国家的其中一个要素。中国人的目标是构建一个现代化国家,在这个大目标之下可能涉及到宪政民主问题、法治问题、人权问题,涉及到制度层面和文化层面的多种问题。我认为从1840年以来,对于中国如何能成为现代国家,中国人基本上提供了三个思路。一种思路认为中国要成为一个现代国家,首先要构建一个现代政府,我把这个思路称为“政府主义论”。“政府主义论”认为构建一个现代政府是构建一个现代国家的最重要出路,另外,政府主义论者特别热心政治改革。
戊戌变法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1840年的鸦片战争给中国造成很大的震动。中国人当时对外国很不了解,不理解英国人到中国来到底是要干什么,英国人跟以前的夷人都不一样。英国人战胜了之后,只是要和中国人做生意,强制性的对中国进行贸易输出。1894年的甲午中日战争给中国造成很大的影响,这场战争的失败,给中国带来了非常大的伤害,当时的中国人都不敢相信中国会输给日本。这场战争之后中国人开始觉醒了,中国人意识到国家面临着亡国灭种的危险,在这种背景下,中国人最先想到的是改革。
戊戌变法是在甲午战争的压力下冒然进行的一次政治改革,这场政治改革从开始就注定了它的失败。第一,主持这场改革的人是光绪皇帝,光绪皇帝领导戊戌变法时只有二十多岁,既缺乏政治经验,也没有多少官场经验,阅历尚浅。年轻人有朝气有热情,但是不够稳重,缺乏清醒、理性的判断。
第二,这个年轻的皇帝又聘请了两个改革顾问,那就是康有为和梁启超。康有为是个书生,读书和写文章都没问题,但是康有为最大的缺点是没有经验,对中国的官场一无所知,他头脑中有很多的理论,但是他不知道这些理论是否可行。梁启超当时不过20多岁,跟他的老师康有为一样,虽然聪明但是缺乏实干经验。所以戊戌变法只维持了短短的三个月,皇帝颁布了二百多道谕旨,改革便是齐头并进的全面铺开,忽略了循序渐进,更缺乏政治技术和艺术,最后只能是越改越乱。光绪帝又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听从了那几个人的意见,以为把慈禧太后搞下台,改革就能进行下去。最后袁世凯出卖了变法人士,把光绪皇帝软禁在瀛台,戊戌六君子为改革牺牲了生命,康有为和梁启超流亡海外,一场轰轰烈烈的构建现代政府的改革运动就这样失败了。
改革不成,使中国人越来越焦虑,最终只有走向革命。1894年,孙中山上书李鸿章,提出了关于改革的意见。在这份报告中孙中山说的最多的是如何改革农业,因为孙中山是一个农家子弟,他特别关注中国的农民,他指出,中国要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那就必须按照西方的科学来提高农业产量。孙中山本想通过这次上书,在李鸿章手下谋到一官半职,但是李鸿章的表现让他非常失望。五个月以后,孙中山就成立了第一个革命组织叫兴中会。
但是无论是从戊戌变法还是孙中山的革命,最后都失败了。孙中山的遗嘱中写着“革命尚未成功”,他是个勉为其难的革命家。孙中山的革命旨在建立一个现代政府,进而建立一个现代国家。正如兴中会的誓词中写的,“驱除鞑虏,恢复中国,建立合众政府”,他是以美国为师,但最终失败。到了晚年孙中山才慢慢的反思,恰好在这个时候列宁领导的俄国给他提供了帮助。对他与苏俄的关系,他曾说过,“中华民国就像我的孩子,他现在有淹死的危险。我要设法使他不沉下去,而我们在河中被急流冲走。我向英国和美国求救,他们站河岸上嘲笑我。这时候漂来苏俄这根稻草。因为要淹死了,我只好抓住他。英国和美国在岸上向我大喊,千万不要那根稻草。但是他们不帮助我。他们只顾自己嘲笑,却又叫我不要抓苏俄这根稻草。我知道那是一根稻草,但是总比什么都没有好。”(《孙中山集外集》。)也就是说在孙中山最绝望的时候,列宁领导的苏俄给他提供了帮助。
这就可以说明为什么孙中山的晚年思想有些左倾。孙中山在苏俄的帮助下,他把以前的共和革命改变为中国的国民革命,并采取了联俄、联共的革命方略。孙中山英语很好,在美国接受教育,而他先前的革命目标也是学习美国,希望建立美国那样一种政治体制。遗憾的是,在孙中山需要帮助的时候,英美国家出于利益的考量,并没有向他施以援手。
孙中山去世后,国共翻脸。中国共产党人被迫开始走向独立的革命,这就有了井冈山、延安革命根据地。在国共两党发生争执的前提下,外国人又开始纷纷下注,美国帮助蒋介石,苏俄帮助毛泽东。建国后,毛泽东曾说,我们没有选择,只能一边倒。中国要成事,就要看外国人的脸色,这是近代中国半殖民性质的一个写照。
这种历史的选择,就是通过改革、革命,最终通过建立现代政府来构建现代国家的尝试。这里,不妨做个假设,假若在戊戌变法期间,英美国家能向光绪皇帝伸出援手,断绝对以慈禧太后为代表的保守势力的支持,可能戊戌变法就成了,也就不会有后来的义和团了;假若英美国家能帮助孙中山,他也不会转向苏俄;假若在国共内战时,英美国家帮助的不是蒋介石,而是毛泽东,那么1949年后的中国,也不会选择“一边倒”。事实上,晚年的毛泽东,有一点是清醒的,就是要与美国建立一个正常的国家关系。英美国家或许有一点没弄明白,中国共产党,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共产党”。他们是“中国人”,首先是一些真正的民族主义者,而后才成为共产主义者的。
当然历史不能假设,这只是一种反向思考而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