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每日推荐
首页 > 思想理论 > 学术人生 > 正文

新子学:几种可能的路向(4)

——国内外学者畅谈“新子学”发展

“新子学”要走进跨学科研究

韩国圆光大学校教育大学院助教授姜声调

“新子学”是以古今与东西为背景相对合理客观地进行一连不断的对话,建构一完整的学术思想体系,展开一种不同于过去“子学”的研究活动。这里的关键是建立一种跨学科学术研究,需要说明的是这里的学科不仅仅是现代学科,也有不同学术范式的意味。

诸子的跨学科研究在历史上就有先例,最早恐源于《韩非子》的《解老》《喻老》二篇,以法家观点发挥阐释老子之说,即《解老》以义释《老》,《喻老》以事解《老》。宋代是跨学科学术研究奠定基础的时期。宋代学术以儒为主,杂以道、佛,学者们提升层次,扩展思维,营造一种跨学科学术研究的条件环境。

在今天,“新子学”走进跨学科研究的阶段,必须经过规范化、科学化、具体化、多元化、普及化的过程,才会被学术界以及群众接受。规范化是指过去与现在相接互应地体现具有中国传统的学术研究体系;科学化是指人文学知识借助于各种科学知识解决学术研究的问题;具体化是指抽象的学术思想成分转变为具体并辨识“虚幻”与“真实”;多元化是指相对客观合理的范围条件下把古今与传统相接、东西与现代相应;普及化是指研究者与大众共同参与从事文学化、大众化两方面的事情,并以此落实于“新子学”而分享。

下面重点说明多元化和普及化两个问题。方勇教授在《“新子学”构想》一文中认为,“新子学”要继承充满“原创性”“多元性”的“子学精神”,这是每一代都要重视的。值得注意的是“多元性”面貌,就适合于跨学科学术研究。“多元化”是在前提开放的意识形态下,承认学科间差异的立场,各学科的相对局限性问题,互让互补,容纳彼此,以跨越学科,接受不同学科领域的知识。“子学”自有博大精深的含义,需要不同学科人员自由活跃地接受发挥,科际整合,贯串为一,这便符合“新子学”学科建立与学术研究的理念。

同时,“多元化”就自然地涉及“普及化”,其成功必须归结于“普及化”,先行后随,互补相成,是一种接连发展的进程。而“普及化”的进程是从专业研究者与大众相连来主导,即前者专门从事“新子学”,是服务于学术研究的,称为文学化;后者互动参与“新子学”,是服务于朴实有用的,称为大众化。除此之外,专论“大众化”就以学术大众、一般大众为对象,从专业性、世俗性两方面进行,不仅符合学术发展的本质,也符合学术开放的本质,能使之服务于学术界及社会大众。特别是面对一般社会大众的“大众化”,一定要考虑调整人员结构的问题,鼓励一般大众积极地介入参与“大众化”的过程,将学者与大众相结合,并协助齐心协力地共创出大众化文本来,才能实现顾名思义的“普及化”。

“多元化”“普及化”是跨学科学术研究的基础。“新子学”在“多元化”“普及化”的基础上要进行跨学科学术研究,必须重视这两项工作。

上一页 1 23456下一页
[责任编辑:常妍]
标签: 子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