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每日推荐
首页 > 思想理论 > 学术人生 > 正文

新子学:几种可能的路向(2)

——国内外学者畅谈“新子学”发展

依自不依他,求是致用相资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国立教育学院教授严寿澂

理解和发展“新子学”,首先要厘清经学和子学的关系。一般理解的经学、子学完全对立,这是不符合事实的。章太炎先生曰:“老聃、仲尼而上,学皆在官。老聃、仲尼而下,学皆在家人。”可谓一语道破中国学术演进的关键。东周以降,此贵族封建之制逐渐崩坏,官学亦因而衰替。孔子创办私家学校,将古代王官之学传授于任何愿学者,民间私学于是代兴。百家言兴起,原有的王官学并未歇绝,如钱宾四所指出,战国时期,王官学与百家言并立于学官,一掌于史官,一掌于博士官。至于所谓经,孔子之时,“犹不名经”;迨至孔门弟子,始有“六经之名”。以王官学之六艺为常道,自孔门始。六艺之学与孔门的关系,如吕诚之先生所谓,“孔子所传之义,不必尽与古义合,而不能谓其物不本之于古。其物虽本之于古,而孔子自别有其义。儒家所重者,孔子之义,非自古相传之义也。此两义各不相妨”,蒙文通亦持类似见解,此最为通达之论。

一般来讲,儒家之经学与其他诸子之学,并无本质上的不同,皆为“就现象加以研求,发明公理者”。然而“经之与子,亦自有其不同之处”。章太炎云:“经多陈事实,诸子多明义理……故贾、马不能理诸子,而郭象、张湛不能治经。”实为的论。因而经学和子学有同有异,不能截然二分。

“新子学”的典范是基于“后设于哲学”之立场的章太炎。近代学者中,章太炎泛滥众流,出入百家,同时又坚持本民族地位。太炎心目中的中华文化复兴,在思想方面是发扬先秦诸子之学。太炎以为:“孔氏而前,或有尊天敬鬼之说。孔氏而后,儒、道、名、法,变易万端,原其根极,惟依自不依他一语。”今日欲复兴中华学术与文化,必须上接先秦,重开百家争鸣之新局。

依鄙见,其要点有二项,一是依自不依他,二是求是致用相资。所谓依自不依他,其含义有两个层次。一是立足于本民族的历史文化,切忌将凿枘不入的外来思想学说视为无上正等正法,加诸本国文化之上。太炎先生去世前三年,昭告其弟子曰:“夫国于天地,必有与立,所不与他国同者,历史也,语言文字也。二者国之特性,不可失坠者也。……尊信国史,保全中国语言文字,此余之志也。”这段话正是“依自不依他”第一个层次的极好概括。“依自不依他”的第二层次则是自力道德,不以鬼神为依归,与耶、回等一神教大异其趣。此乃二三千年历史使然。诸教诸神各有其功能,百姓各取所需,彼此相安无事,是为宗教宽容和谐之极致。

所谓求是致用相资,中华文化有一重大缺陷,即太过实用,以致妨碍了纯科学的发展。有识之士,如章太炎、陈寅恪,皆对此有深切认识。以见求是之学,本不以致用为鹄的,若因此而有大用,则是不期之遇,非其本意。纯科学研究之真谛,可谓尽于此数语中了。因而要注意纯粹认知的意义,以与传统相汇通。

总之,依自不依他,求是致用相资,乃中华文化复兴必由之道;而太炎先生者,实为前驱。今日提倡“新子学”,当于此取法。

上一页 1 23456下一页
[责任编辑:常妍]
标签: 子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