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每日推荐
首页 > 思想理论 > 学术人生 > 正文

新子学:几种可能的路向

——国内外学者畅谈“新子学”发展

编者按

自2012年10月华东师范大学方勇教授于本刊发表专文,提出“新子学”理念以来,学界相关的讨论一直在持续进行。于日前在上海召开的“诸子学现代转型高端研讨会”上,国内外学者就“新子学”进一步发展提出各种看法,其中不乏真知灼见。与会学者在“新子学”理论建构之外,更关注“新子学”发展的路向问题,这表明“新子学”正稳步走向实践阶段。本刊撷取部分学者的发言,以飨读者,以期进一步促进“新子学”之发展。

参与世界范围的“百家争鸣”

武汉大学哲学学院教授吴根友

方勇教授提出“新子学”,我是欣赏的。有时候需要有勇气有气魄的人提出口号,竖立旗帜,把学者召集在一起。就我个人而言,更愿意讲诸子学在当代的新展开。面对传统的子学,当代学者应该有一个回应:今天子学要做什么。这是“新子学”要回答的。

中国文化是多元并进的,在儒学内部也是如此。传统文化当然有自己的主流,但并不因此而能过多地奢谈“正统”,争抢所谓的“正宗”。思想与文化的发展恰恰要在诸子百家争鸣的状态下,才能健康地向前推进。我们不赞成道统说,赞成子学多元的传统。仅就思想史、哲学史而言,“子学”其实是研究诸多思想家、哲学家的学问。中国传统文化很少有西方思想界的“自由主义”传统,但诸子百家的争鸣在实质上就反映了学术自由与思想自由的实质。

我认为,当代中国哲学研究与诸子学研究,可以从萧萐父先生的子学思想中吸取思想的启示,活化熊十力先生“以平等心究观百家”学术平等精神,平视西方哲学各流派的思想,并要有批判的眼光对待西方哲学中的诸观点与方法,做到为我所用,而不是亦步亦趋。

晚年的萧先生,在发表的文章与私下的谈话中,多次提到要敢于参与世界范围内的“百家争鸣”,将中国传统的“子学”概念加以泛化,用以描述当今世界范围的诸子百家争鸣的现象。在《世纪桥头的一些浮想》一文中,萧先生要求我们把“‘全球意识’与‘寻根意识’结合起来,通过‘两化’实现中国文化的新陈代谢、解构、重构,作出新的综合和理论创造,从而有充分准备去参与‘百家争鸣’”。很显然,萧先生将当今世界范围内的各家各派的学术争论,视为当年发生在中国先秦的诸子百家的争鸣。这种带有比喻性质的说法,体现了萧先生深邃的学术洞察力与以平等的眼光对待西方,以及其他各民族的思想的学术态度。

萧萐父先生的子学思想,对于重新认识中国传统学术中的自由精神,对于新世纪的中国哲学与文化的发展,对于子学在当代的新展开,都将会给予有益的思想启迪。尤其是他将“子学”作一泛化的处理,要求我们参与世界范围的诸子百家争鸣的说法,特别具有启发意义。而非常有意思的是,他的这一想法与他生前的好友——华东师大教授冯契先生的观点颇为一致。冯先生说:“我们现在面临的是一个世界性的百家争鸣局面。对传统文化、对西方文化以及诸文化怎样彼此结合或冲突,将会有怎样的前途,大家见仁见智,会提出许多不同意见。只有通过百家争鸣来自由地讨论解决。”这就表明,参与世界范围内的诸子百家争鸣,是当代“子学”发展的一个新方向。

仅就中国文化的发展趋势而言,萧先生虽然赞同百家争鸣,并且要参与到世界范围内的百家争鸣的行列中,但他对中国文化的发展方向及其前景的预测,不同于《庄子·天下》篇所悲叹的“百家往而不返”的结局,而是趋向于“同”,只是这种“同”是以“异”为基础的“同”。如王船山所说,“杂统于纯”,“异以贞同”,而当中国文化在过去经历了一段必要的分殊发展之后,“在未来必将进入一个兼综并育的整合期”。而这一“兼综并育”的新文化,即是在中西、古今的交会中形成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性转化。这时的中国文化将是一个“矛盾、杂多的统一”的“和”的文化状态,而不是单向度的纯之又纯的新文化。

上一页 1 23456下一页
[责任编辑:常妍]
标签: 子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