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地流转的方向
记者:农地本身的流转也是备受关注的问题,您认为农地要不要流转?
华生:农地要不要流转?要!我们分地到户的时候,一家就几亩地,一家几亩地怎么改善农民生活、怎么舒缓城乡压力?肯定流转,所以土地流转方向是对的。
记者:农地流转的对象应该是谁?
华生:农地流转给谁,这是真正的难点,也是真正的一个焦点。农地流转给谁,现在说的是要向大户、家庭农场、工商企业、农民流转。表面上没有歧视的背后,实际上主要流转到了实力雄厚、地方政府支持的工商企业手中。但是这样的人会真给你去种粮食吗?大规模流转农地去种粮食,那基本上不可能,经济上不划算。我去看过一些地方,唯一还能种的就是种子粮,因为种粮的价格是一般粮的好几倍。所以农地流转关键在于流转给谁,而这个方向本来应该是非常明确的,就是应当主要流转给留在农村务农的农民。
一个村子里面,很多人进城了。现在我们中央提出来“三个1亿人”的安置计划,安置了以后,他们的土地一定要流转,流转给谁,应该是流转给没走的人。流转给没走的人,他的经营会扩大,规模经济显示出效益来,收入才会提高;整体收入上去见效益了,这样才能达到我们缩小城乡差距的目标,跟三中全会提出来的坚持家庭经营为基础才相吻合。
记者:农地流转的规模应该如何界定?
华生:中国农地流转到最后,农户平均规模就是几十亩地,这不是我们的愿望决定的,是中国人口跟土地的关系决定的。中国现在20亿亩耕地,假定城市化过程中一亩都不少,最后城市化率20年、30年以后80%,还有20%的人在种地。那20%的人,它也是好几亿人,就是10%的人,也是1.5亿人,那也是30年以后的事情。20亿亩地给1.5亿人,一人也就是10来亩地,一家5、6口人也就是几十亩地。那么多大户去种几千亩地、上万亩地,其他所有的人都干嘛呢?这个问题是要回答的。你没有那么多地,甚至连家庭农场,中国也搞不了。只有人多地少的地方可以搞家庭农场,所谓家庭农场好赖也应该有百八十亩地吧。
我们看日本、韩国、台湾,跟我们差不多,人均土地,人和土地的关系都差不多1亩多地。日本除了北海道有家庭农场,其他都叫专业农户;几十亩地,只能叫专业农户成不了农场。不是日本人不想搞农场,它没有美国那么多地。所以在农地流转问题上,不能头脑发热,不能搞大跃进。考虑我们人口和耕地的关系,最后能搞多大的规模,这不是拍脑袋想搞多大就搞多大,这是我们在农地流转中要注意的问题。
记者:据统计,我们现在有四分之一的土地已经流转了,其中相当大的部分流转到了工商企业,包括信托资金也要到农村去。您如何看待这一现象?
华生:规模流转土地的绝大部分都是非粮化非农化,这是一个要重视的问题。日本是长期禁止工商企业下乡买地。这个禁止不是来自政府,是应农民的要求,农民不希望别人来跟着自己竞争。农民要求这个土地应该让我们来种 ,不能让工商企业把地都抢走,把我们的生态环境搞恶化了。美国的农业也是禁止工商企业去买地,也是源于美国农民即农场主的力量。
中国没有那么多地,一共就20亿亩地,除以13亿人,一个人只有1亩多地,90%的人进城以后,也搞不成农场。所以土地流转方向是正确的,没有问题,我们转让给谁,这个问题恐怕要想好,这是个核心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