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每日推荐
首页 > 思想理论 > 独家连线 > 正文

常修泽:新阶段如何推进全面改革(5)

——访著名经济学家、“包容性改革论”提出者常修泽教授

天地人产权:用制度解决生态问题

记者:您在书中强调生态文明的制度化,应怎样理解?

常修泽:我先说一件新事:前些天在欧洲学院现场听习近平主席演讲,在讲述2000多年前,中国就出现了诸子百家的盛况时,我特别注意到,他把老子排第一,孔子排第二、墨子排第三,说他们上究天文、下穷地理,广泛探讨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关系的真谛,提出了很多理念,如“天人合一”、“道法自然” 等,强调人与自然界和谐相处,涉及资源环境生态问题。

当代人的生存发展,是一个包括人的生存发展环境(“天”)、人的生存发展资源(“地”)和人的生存发展自身(“人”)在内的完整体系。人类生态环境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探讨人类可持续发展,包括生态文明的建设,有四条路可以来推进。第一是,技术路线,通过技术改造,发明新的节能环保的技术来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第二是,结构路线,走结构主义,调整产业结构,退二进三。第三是,政府的规制,政府看得见的手伸出来,包括执法,强制性的手段,也包括征收环境税。税是强制性的手段。第四是,市场路线、特别是产权路线。不用强制性的手段,用利益的手段,用产权的手段来促进生态文明,这是这次十八届三中全会新的东西,就是第四条路线。市场路线是四线中的“短线”。而“产权”则是“短线中的短线”。所以,我这些年探索的重点之一,如何把广义产权引入生态环境体制创新中。

记者:您十年来一直研究这条路线。记得2005年您就发表了资源环境产权的论文,后来写成了书——《广义产权论》。这本书是您2009年出的,被《人民论坛》杂志遴选为2010年度经济类十大创新理论观。您这本书的亮点或者说贡献,就是提出用广义产权制度保护生态环境。

常修泽:《广义产权论》有三个要义,第一要义是“广领域”;第二要义是“多权能”;第三要义是“四联动”。这里只说“广领域”,广到哪里呢?

第一,“广”到天上。“天”上有环境产权吗?答:是有的。我们一定要突破环境无产权的成见。欧盟曾提出,2013年1月1日起,要收中国飞机过欧盟的 “过天费”。那你欧盟飞机过中国的天空呢?要谈判、交易。不过,“过天费”的提出,就给“环境资源产权”找到了一个新的案例。天上是有产权的。“碳”产权交易势在必行,这次决定里专门写了“碳”产权的交易,把这个问题提到日程上来了。用产权来逼着你节约能源,逼着你来保护环境,从利益上约束你,从利益上来刺激你。

第二,“广”到地下地上,自然资源产权。瞄准“五项权能”:农民土地经营的流转权、林地经营权和林木转让权、矿产资源的探矿权和采矿权、水资源产权、海洋“用益物权”。

第三,“广”到人身上,各种人权。如劳动力产权、管理产权和技术产权,还有环境人权等。

总之,天地人都有产权,这就是《广义产权论》第一要义。我把书中“广领域”这部分,结合实际写成《天地人产权论》,《新华文摘》2010年把全文转载了。要以“天”、“地”、“人”产权破解生态困局。

全面深化改革方略

记者:十八届三中全会要求全面深化改革要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胆子要大,步子要稳,您如何理解?

常修泽:胆子要大,步子要稳,在中国新阶段要有“大均衡”改革方略。我在“总论篇”讲了一段关于“避凶化吉”箴言,可能有点哲理意味:“讲到‘平衡’,古代中国甲骨文的两个象形字‘吉’、‘凶’颇有启发。‘吉’字上面的‘十’字是端正的,表示平衡,而平衡则‘吉’;‘凶’字上面的‘十’字是斜歪的,表示失衡,而失衡则‘凶’。由此使我想到,中国的改革如何‘避凶化吉’?在改革运作中,这就要有‘大平衡’的智慧。”

记者:您书中讲的“两端悬崖”,现实中也有“陷阱”。如何避凶化吉?

常修泽:面对未来极其复杂局面,如何避免中国坠入两边“悬崖”,是我忧虑的问题。为此,我在书中阐述了“大均衡”改革的方略,并从经济、社会、政治、文化和生态环境制度五大方面,提出了五个“均衡点”:“经济改革,找准市场化和公正化的均衡点;政治改革,找准‘深刻革命’与‘自我完善’的均衡点;社会改革,找准多元阶层‘社会共生’的均衡点;文化改革,找准东西方文明交融的均衡点;资源环境制度改革,寻求‘天地’与‘人’的均衡点。”

记者:“均衡点”是不是中间点?

常修泽:“均衡点”不等于中间点,它是动态均衡的。跟“跷跷板”一样,哪边失衡要适当地往哪边移动一下,找准平衡。这种战略动态平衡的策略是有可操作性的。除了瞄准目标,把握动态均衡外,还要突出重点,寻求实质突破;尊重首创,包容“创新型异类”;突破藩篱,该“砍手”时就“砍手”。习近平主席在欧洲学院讲的好:“中国已经进入改革的深水区,需要解决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这个时候需要‘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勇气,不断把改革推向前进。”

上一页 1 2345下一页
[责任编辑:赵光菊]
标签: 常修泽   包容性改革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