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每日推荐
首页 > 思想理论 > 独家连线 > 正文

常修泽:新阶段如何推进全面改革

——访著名经济学家、“包容性改革论”提出者常修泽教授

人物简介

常修泽(1945-),山东省惠民县人。教授、博士生导师,著名经济学家。1949-2009《中国百名经济学家理论贡献精要》入选者。

长期在南开大学经济研究所和国家宏观经济研究机构从事经济理论与经济决策研究。1990年晋升为教授,1992年起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历任南开大学经济研究所副所长、国家计委(国家发改委)经济研究所常务副所长、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学术委员会委员等职。

现为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宏观经济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清华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研究员。兼任中国经济学术基金(香港)学术委员会副秘书长,香港亚太法律协会产权顾问等。

研究方向:长期致力于制度经济学领域人的发展理论、广义产权理论和中国转型理论的研究。

著有《人本体制论》、《广义产权论》、《包容性改革论》等学术理论著作,被学界称为中国“人的发展经济学领军人物之一”和“对产权问题素有研究的经济学家”。其理论贡献被收入《中国百名经济学家理论贡献精要》第2卷。

常教授多项科研成果获奖。新世纪以来,其主持完成的重点科研项目《建立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重要问题研究》(为中共十六大报告起草工作提供的内部研究报告)等三项成果,曾分获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2000,2004,2005)。

国际上,曾入选美国传记研究中心和英国剑桥国际传记中心出版的《国际名人录》。近年多次应邀到海外讲授其“人本体制论”、“广义产权论”和“中国第三波转型理论”。

最近,应南开大学校长龚克教授的邀请,著名经济学家常修泽教授来到天津,在“南开大讲堂”为广大师生做了题为《包容性改革论——中国新阶段全面改革的新思维》的学术报告。常修泽教授系南开校友,现为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宏观经济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清华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研究员。本报记者有幸聆听了这场报告,并就相关问题在会前和会后对常修泽先生进行了深入采访。

记者:常教授,我们注意到著名经济学家张卓元先生在《人民日报》(理论版)发表了对您的新著《包容性改革论——中国新阶段全面改革的新思维》的书评,评价您的书“是国内首部系统研究包容性改革的著作,对我国中长期全方位改革战略进行了探索”。能否简要介绍一下您的新著?

常修泽:好的。这部书是我历时五年研究完成的。2013年10月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之前,由经济科学出版社出版。说来也与天津有缘,当初大纲酝酿时,曾征求了我的两位老师——南开大学谷书堂教授和师范大学夏康达教授的意见,获得他们的帮助和支持。

我在书的开头说,中国新阶段要全面改革,必须上见“天光”(世界潮流),下接“地气”(中国实际),中立“人本”(人权制度化)。以此理念为指导,在书中系统阐述了“包容性改革论”的三大要义,即包容性思想、包容性制度、包容性运作。

记者:愿听其详。

常修泽:好,那我就简要谈谈。

“包容性改革”的三大要义

常修泽:第一要义:包容性思想。八个字:海纳百川、包容互鉴。针对心胸狭窄、唯我独尊。

对于第一要义“包容性思想”,我在书中阐述了“三个理论来源”、“三个理论支撑”和“三个大屋顶”。

“三个理论来源”,即“中”(中国古代老子“知常容,容乃公”哲学);“马”(马克思的“多元包容”思想);“西”(西方学者达伦·阿西莫格鲁和詹姆斯·鲁宾逊的“国家衰落之谜”说)。“三个理论支撑”,即我前些年出版发表的“人本体制论”、“广义产权论”、“第三波转型论”。三个“大屋顶,就是构建”大陆改革“大屋顶”、两岸双赢“大屋顶”、东西方文明“大屋顶”。提出包容性改革论,旨在为中国中长期全方位改革提供一个战略选项,请注意,我用的是 “选项”二字。

第二要义:包容性制度。针对的是非包容性的或称排斥性的体制。说实话,我们在理论和实践中排斥了一些不该排斥的东西。

我在书中提出的核心观点:“包容性体制总体优越于排斥性体制”。中国的“五环改革”应“环环瞄准”包容性体制。

具体说五句话。经济改革:寻求公正的深度市场化经济体制;社会改革:寻求各阶层社会共生的社会体制;政治改革:寻求最大政治公约数的政治体制;文化改革:寻求多元文明交融互鉴的文化体制;生态体制改革:寻求以天地人产权为基础的环资制度。

第三要义:包容性运作——超越极端,双线均衡。针对的是绝对极端,剑走偏锋。我主张实施“大均衡”改革方略,要学会在“两个鸡蛋上跳舞”,避免被左右绑架。这是运作层面的东西。

以上三大要义,我强调,核心的东西是建立“包容性制度”。

上一页 1 2345下一页
[责任编辑:赵光菊]
标签: 常修泽   包容性改革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