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主张建立‘社会共生’体制”
记者:中国正处在社会大变动、利益大调整的历史时期。如您书中所言,中国社会已开始分层(至少雏形已出现),甚至有逐步固化趋势(中低收入者难以向上流动)。分层与固化,已成社会利益冲突和社会危机事件爆发的内在因素。在此情况下,如何避免社会严重分裂状态,寻求社会各阶层的共生之路?
常修泽:我在《包容性改革论》一书中提出并阐述了一个概念:“社会共生”。我觉得,中国当前需要的不是虚幻的、高调的“社会美妙”理论,而是实在的、大家都有活路的“社会共生”理论。在书的“社会改革”一章,围绕“社会共生”这一核心理念,我阐述了三句话:“穷人不能再穷、富人不能出走、中产必须扩大”。
记者:是的。我们看到:今年1月13日的《报刊文摘》在头版头条转载了您书中的这一部分。可见,社会是很认同的。如何才能做到“穷人不能再穷,富人不能出走,中产必须扩大”?
常修泽:三句话:“用社会兜底机制稳住穷人,用产权保护机制留住富人,用社会活力机制培育中产”。
第一,“用社会兜底机制稳住穷人”。习近平同志在欧洲学院的演讲中说的几个重要国情数据:中国城乡低保人口有7400多万人,残疾人8500多万,另根据世界银行的标准,中国还有2亿多人口生活在贫困线以下,这差不多相当于法国、德国、英国人口的总和。对此,没有兜底机制,行吗?当前先要编织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安全网”,要兜住。在“安全网”能兜住的情况下,再说“社会美妙”的东西。
第二,“用产权保护机制留住富人”。这次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里有一句话讲的好,它突破了原来的界限,原来是“公有财产不可侵犯”,后面是“句号”,这次改为“逗号”,又加了一句“私有财产同样不可侵犯”,特别强调了“同样”两个字,“同样”两个字很有分量。
第三,“用社会活力机制培育中产”。这是“社会共生”的中心环节。参照有关社科研究机构分析,估计目前我国中等收入群体规模只占总人口的 25%-30%,逐步提高中等收入群体的比重,刻不容缓。虽然关于“中产”的界定,无论学术界还是百姓的主观感受,并没有统一的标准,但是“两头小、中间大的橄榄形社会”被公认为是最稳定的社会结构。因此尽可能地减少极端贫困人群和极端富裕人群,努力扩大中产阶层成为世界各国共同追求的目标。现在,中国社会阶层分布近似“金字塔”结构,在奔向“橄榄形社会”的道路上,中国还要走很远的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