着力探讨“文明的包容性”
记者:常教授,我们在网上和相关媒体看到您参加了习近平主席在布鲁日欧洲学院的重要演讲会。会后,您应邀在欧洲学院等单位做了与“包容性改革论”相关的四场报告,您能介绍一下当时的情形吗?
常修泽:好的。我有幸在布鲁日欧洲学院现场听取了习近平主席的演讲,一则“近距离”,二则”大命题”。他讲的当代中国“五大特征”和中欧“四座桥梁”,很有战略性,是“观察中国、研究中国、认识中国”的钥匙。尤其是他在那里讲的“文明多元包容”理念,讲到“中国人喜欢茶而比利时人喜爱啤酒,茶和酒并不是不可兼容的”,引起现场听众大笑,受到中欧嘉宾热烈欢迎,也受到世界瞩目。
说到“文明”,我在书中写到,中国人对“文明”早有研究。古代《周易》就有“文明”的记载,即:“见龙在田,天下文明。”这是最早出现“文明”概念的典籍。我在书中引了唐代孔颖达注疏《尚书》给“文明”的12字涵义:“经天纬地曰文,照临四方曰明。”“经天纬地”是啥?改造自然嘛;“照临四方”是啥?驱走愚昧嘛。
既然要“照临四方”,我在《包容性改革论》,阐述了“文明交融论”。请看一下德国著名哲学家奥斯瓦尔德·斯宾格勒的著作。他讲,文明是多元的、多中心的、平等的、等价的,要包容。我喜欢他的著作,在书中引了他的话。
至于这次,在布鲁日和布鲁塞尔,也受邀参加几场报告会和讲座,旨在与欧洲朋友进行文明的交流。四次交流是这样的:
第一场,是我在欧洲学院召开的“中国改革对欧洲及世界的影响”研讨会上,做了《包容性体制的基础:混合所有制经济》的专题报告,探讨了“产权开放”与 “产业开放”,包括向欧洲开放。第二场,是我在布鲁塞尔做了《文明交融与中国经济改革的五大趋势》的报告,重点阐述了中国“五化”趋势:深度市场化、混合主流化、城乡一体化、开放扩大化、环资产权化。第三场,是我到中国驻欧盟使团,为使团做了《中国“第三波转型”与包容性改革》的内部报告。第四场,是我在华为公司欧洲总部向欧洲各地分支机构和深圳的华为总部做的《关于企业创新》的视频讲座。就如何推进技术创新和市场创新,以及如何培育“无限制”的新人,提出了相关咨询建议。
我在欧洲学院听的习近平主席的演讲,以及与欧洲朋友的文明交流,使我思路进一步开阔,对我过几年拟写《文明交融论》积累了思想资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