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每日推荐
首页 > 思想理论 > 深度原创 > 正文

专家圆桌:“第五个现代化”启程(4)

核心提示: 习近平指出,“邓小平同志在1992年提出,再有30年的时间,我们才会在各方面形成一整套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这次全会在邓小平同志战略思想的基础上,提出要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必然要求,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应有之义”。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现代化框架下,继工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国防现代化、科学技术现代化后的又一个“现代化”提法,其中有何深意?

要素篇——现代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构成

何增科:三大支柱中的国家治理现代化

我理解的国家治理体系由国家治理目标体系、制度体系和价值体系三个部分组成。其中,目标体系包括三方面,第一个是国家繁荣富强,第二个是老百姓幸福安康,第三个是长治久安。约束各类行动者在社会公共事务管理中的行为的制度体系,构成国家治理体系的核心,是最关键的部分。因为实现国家治理目标体系、体现国家治理价值体系都要靠国家治理机构或个体行动者及其行为规则来完成。此外,价值体系是国家治理的行动者和规则设计体现出的一种基本核心的价值理念。国家善治的理念,应该包括透明、参与、法制、回应、廉洁、和谐,等等。

张小劲:国家与市场和社会三者互动中的“国家治理现代化”

国家治理包括三类主体。第一种类型的主体,是指国家或政府,包括国家制度、国家机器即政府部门设置、国家计划安排和政府管理制度等;第二种类型的主体,可以称之为市场主体,包括公司、企业、厂家、商家、以及这些经济主体实现互动所凭借的经济制度和经济秩序等;第三种类型的主体,是指社会主体,或者说是从事社会事业运作的各种行动者,以及他们所在社会场域。

国家治理所强调的就是要妥善处理政府与市场、国家与社会的关系,按照李克强总理在2014年向两会提交的政府工作报告的讲法,“治理现代化”所要追求的就是民主治理、依法治理和科学治理,所要实现的就是稳定增长、和谐有序和增益民生,而达到这种理想状况的方法,就是简政放权,激发市场活力,调动社会创造力,也就是全面深化改革。

徐湘林:国家治理是一个结构性的动态均衡调试过程,国家治理结构可分为六个相互依存的部分

我们可以将国家治理结构分为六个相互依存的部分,即核心价值体系、权威决策体系、行政执行系统、经济发展体系、社会保证体系和政治互动机制。其中任何一个部分的重大混乱和失调都可能导致国家治理结构的崩溃。

国家治理能力即是国家治理结构六个方面所体现出的能力。中国在面对持续性的转型危机的挑战下,国家治理能力的完善与提升只有通过不断的体制性改革才能实现。

路径篇——实现第五个现代化之路

何增科:从非现代到现代化,变运动式治理、靠文件会议讲话行政为依法治理与依法行政

国家治理现代化应着眼于提高民主治理和有效治理的水平,重点是推进多个维度上主体分开,包括:政治与行政、行政与法律、政府与企业和市场、政府与事业单位和社会组织的分开。例如,开辟职业政治家和职业文官各自的职业发展通道,推进政治与行政的分开。推进参与式决策和协商决策,提高政策法律质量。强化人大对机构、预算和编制设置的监督。从党管政法走向党领导司法的转变。推行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变审批政府为监管型政府。通过设立专项基金、服务外包、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实现公共服务提供主体多元化,发挥市场和企业、社会组织发挥社会公共服务的作用。变运动式治理、靠文件会议讲话行政为依法治理与依法行政。

陈明明:构建一个权力和责任对称一致的政府

具有现实可行意义的治理目标,首先是要构建一个问责的政府,一个权力和责任对称一致的政府——有多大权力就要承担多大责任,责任构成权力的边界。只有解决了政府、国家的权力配置和行使问题以后,讨论治理的“多元”、“合作”、“非正式”和“民间”等特点才有坚实的基础。

赵树凯:重视党的治理

关于政府治理的研究,特别是政府的透明度和问责机制的研究,有一个重要缺陷,这就是缺乏“党”的研究视角。在中国,研究政府透明与问责,不能不特别关注研究党组织的透明与问责。

中国是共产党执政,现行党政体制的基本特点是:各级政府是由同级党委直接领导的,政府的重大决策实际上都出自党委;在许多情况下党委的工作和政府工作是一体的,或者说是党委部门取代了政府部门的工作。但是,党组织的透明过程不同于政府机构,党组织的问责机制也不同与政府机构。在这种情况下,讨论政府透明度和问责问题,也需要同时关注党组织的透明度和问责问题。所以说,政府的绩效与问责问题,实质上是党组织的绩效与问责。

郁建兴:全面深化社会体制改革的重要性更加突出

中国改革的2.0版中,全面深化社会体制改革的重要性更加突出,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被提到了与解放思想、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同等重要的战略地位。社会体制改革与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互为条件、相互促进并相辅相成。努力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更加广阔的前景,需要统筹谋划、协同推进,破除各方面体制机制弊端。

全面深化社会体制改革,需要在以下四个方面开展。首先,让民众创造的经济财富为民众所有并实现共同富裕。其次,让民众平等享有社会权利,公平分享经济增长的成果。再次,让社会自我组织、自我管理以及参与政府公共服务和协同政府社会管理,形成多元合作的社会治理结构。最后,让社会成员实现合理、公正、有序和自由的社会流动,包括社会成员从一个阶层或职业身份向另一个阶层或职业身份合理转变、从一个地域或居住地向另一个地域或居住地自由流动。

上一页 1 2345下一页
[责任编辑:张硕]
标签: 圆桌   现代化   专家   第五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