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篇——为何提出“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
孙柏瑛:“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对今后改革发展方向作出的深思熟虑、系统全面、整体统筹的战略思考
国家发展就像一条航海的巨轮,需要航标的指引才能扬帆远航,抵达目标。这包括从航海路线图、船长决策指挥到管理系统、船员行为等一系列制度安排。战略规划和制导是国家治理以及支撑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为国家系统谋划战略目标、工作重点及其保障目标实现的体制、机制安排。
“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对我国未来改革发展所做的战略思考的高度概括,体现了深思熟虑、系统全面和整体统筹的特征:一是,以顶层设计做出了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各领域统筹协调的整体国家发展思路;二是,在经历了30多年改革开放道路探索之后,在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的基础上,致力于确立成熟、定型的制度;三是,构建了从治理价值到行动能力,集目标与执行力于一体的治理路线图;四是,承上启下的制度建设成为治理战略框架中最重要的环节。这些制度既包括涉及政权的政党、立法、行政、司法、军队制度建设,也包括涉及治权的政府职能界定、政府责权关系、政府与市场、与社会关系,等等。
景跃进:“走群众路线”和“为人民服务”的内在统一,民主治理与有效治理的合二为一
国家治理的提出,相当程度上是受民主化理论发展的影响。作为一个涵盖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等多方面的系统性工程,国家治理内在的要求全社会广泛参与和协同治理,其核心是与多元参与密不可分的。由此,治理在现代社会已发展成为一种重要的民主形式,是一种内涵式民主发展的特定形式,包括了各种民主协商(立法协商、决策协商和行政协商)的治理过程。全面深化改革的一个核心环节,就在于执政党本身的制度法规建设,其关键就是民主治理。在执政党的历史传统中,无论是在制度草创的根据地时代还是在完善国家制度的当下,“走群众路线”既是优良传统的构成,又是现代制度建设的现实表达。
我们制度的一个合法性根本,就是“为人民服务”。当这一根本点不再停留在口号和运动式的政治宣传,而进入到实践层面,就必须进行制度和机制的建设。采用治理思维,因势利导,保证执政为民,就是要完善民主制度,建立和拓展民意沟通的渠道,让老百姓的诉求反映出来,创新出更多治理方式使老百姓能够参与治理。这也是真正把“群众路线”视为我们的生命线、执政为民的应有之义,与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也是契合的。
张小劲:治理政府与政府治理的一体两面
《决定》所提到的政府治理,实际上是一个“一体两面”的问题。改善政府治理,首先要做的就是治理政府本身。当政府各项制度不完整、不完善、甚至相互矛盾的时候,当同一级政府的不同部门之间和不同层级的政府之间存在着脱节、失序、乃至冲突的时候,很难想象可以实现有效的政府治理。反之,有效的政府治理,也内在地要求政府首先要处理好与市场和社会的关系,承担适当的职能,提高施政质量,确立完备的规章制度,依法行政,科学执政,执政为民。所以,当整顿风气、根治慵懒、清除贪腐、杜绝乱政滥政等这些任务还没有得到有效完成的时候,就不可能推动有效的政府治理。
赵树凯:化解基层治理困局的出路
目前是民众与政府的矛盾较为复杂的时期,也是基层政府与上层政府矛盾较为尖锐的时期。从基层官员来说,他们面临民众广泛深刻的不信任、不合作;同样,从上层政府来说,也面临基层官员较为普遍的不信任、不合作。与20世纪80年代甚至90年代早期比较,上层领导人的讲话,上级政府的文件精神,到基层往往执行走样或者打折扣,甚至成为某些基层官员嘲讽质疑的对象。在上级面前,基层官员过去那种发自内心的谦恭和信服,已经被大大削弱。
基层治理状况是国家治理能力的集中体现。当前的政府治理体制存在着内在的逻辑冲突。具体来看,这些为改善治理而推进的体制性措施,可以划分为两种方向相反的体制性力量。这两种作用相反的体制性力量,在政府系统内部同时并存、相互纠缠、持续冲突,消解政府治理效果,导致社会冲突加剧。
强调制度机制建设、强调统筹协调和强调共同参与的“国家治理现代化”应当是化解基层治理困局的出路。以民主治理的路径处理官民间的矛盾,以有效治理的思路建构政府间的契合,“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改革目标展现未来的发展图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