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圆桌:“第五个现代化”启程
主办:人民论坛编辑部 清华大学政治学系 人民论坛网
习近平指出,“邓小平同志在1992年提出,再有30年的时间,我们才会在各方面形成一整套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这次全会在邓小平同志战略思想的基础上,提出要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必然要求,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应有之义”。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现代化框架下,继工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国防现代化、科学技术现代化后的又一个“现代化”提法,其中有何深意?
2014年3月18日,人民论坛编辑部与清华大学政治学系联合邀请来自多所大学和研究机构的专家,举行了一场对话会,围绕这一话题,展开深度研讨。(对话全文详见人民论坛网)
对话嘉宾(按发言顺序排列):
景跃进 清华大学政治学系教授、民主与治理研究中心主任
孙柏瑛 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行政管理系主任、教授
何增科 中共中央编译局世界发展战略研究部主任,国家治理评估项目主持人
张小劲 清华大学政治学系主任、教授
赵树凯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信息中心副主任,研究员
肖 滨 中山大学政治与公共事务学院院长、教授
徐湘林 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副院长、教授
陈明明 复旦大学政治学系主任、教授
郁建兴 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常务副院长、教授
于晓虹 清华大学地方治理研究中心执行主任
……
主持人:人民论坛记者张潇爽、严俊
价值篇——“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论断是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的一次重大创新
景跃进:“治理现代化”无疑是一种超越传统的新认识,是一种理论上的突破
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既超出预料,又合乎期待。
《决定》是第一次用“社会治理”替代“社会管理”,而“社会管理”不仅写入十八大报告,还进入了党章,这种替代体现了执政理念的重大转变,关系到治国理政的总体思路。2014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推进社会治理创新。注重运用法治方式,实行多元主体共同治理”,这也不同于以往的止于字义的阐释和理解,而是一种延伸、拓展和推进。
“治理现代化”无疑是一种超越传统的新认识,是一种理论上的突破。突破是对陈旧传统、陈规陋习和陈腐过时的放弃,是理念的更新、思想的解放和方法的创新;突变却是相对于改良、渐进和优化而言,与稳定对立,与失序相伴。显然,对于中国的改革,突破优于突变。
孙柏瑛:“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反思并回应了转型期中国社会面对的问题和危机
“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是在全面、深刻反思转型期的社会矛盾、问题,拷问风险社会危机状况的基础上,直面现实问题而形成的总体部署,反映了党和国家对以往管理模式,尤其是以刚性、机械“维稳”模式及其带来的更深层社会问题的认识,表现了在当下多元、异质、利益分化、冲突加剧的复杂社会环境下,党和国家寻求现代化治理制度的努力。
何增科:现在所讲的“国家治理现代化”,应属于“第三代表述”、“第五个现代化” ;“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论断是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的一次重大创新
从党对于现代化的认识来看,第一代表述是20世纪80年代的“四个现代化”,包括工业、农业、科技和国防的现代化,实际上可称之为“经济现代化”。进入1990年代,党对现代化的认识不断走向深入,出现了“第二代”的“四个现代化”表述,也许可以称之为“社会现代化”,这里的社会是指大社会,其中既包括狭义的社会现代化,又包括经济现代化、文化现代化和生态环境现代化。生态环境现代化,是指环境友好型的建设;社会现代化是指社会事务、社会领域和社会主体走向现代化;文化现代化则是指人的现代化。现在所讲的“国家治理现代化”,应是“第三代表述”,属于“政治现代化”的范畴,是谓“第五个现代化”启程。
在我看来,习近平总书记亲自主持起草的《决定》,提出了“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论断,无疑是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的一次重大创新,深化了我党对社会发展规律,特别是现代化发展规律的认识。这是值得高度关注的理论内容,也是应当深入开掘的历史意涵。
相对于马克思主义的经典国家理论,国家治理现代化论断的提出,是一种走向中观层次的国家理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彰显了国家治理的状况对于一个国家的富强昌盛、社会的长治久安和人民的幸福安康所起的重大决定性作用,凸显了治国理政者如何向人民负责、向社会负责的问题;同时,这一论断还特别强调,在国家治理中,既要发挥政府治理的作用,还要发挥经济治理和社会治理作用,又要呼应全球治理的新形势和新要求,凸显了多元行政者本身在公共治理空间形成合作伙伴的重要性。这样的内容,既是回应现实发展所提出的重大挑战,又是在理论上开拓思路、创新思维的结果。因此,国家治理现代化是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的重要创新。国家治理理论的不断深化,也就意味着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的不断得到深入和发展。
张小劲:从更长的历史时段来理解“国家治理现代化”论断
可以从更长的历史时段来理解“国家治理现代化”论断。在中国近代史上,现代化意味着国家的独立自主和繁荣进步,意味着国强民富和文明和谐,现代化因而成为中国无数仁人志士梦寐以求的理想和孜孜不倦的奋斗目标。改革开放初期,现代化意味着经济发达和科学昌明,意味着可以摆脱过度的政治运动而从事经济生产活动。在改革开放已经取得了辉煌成就的今天,在农业、工业、科学技术和国防事业已经站在了世界前列的情况下,《决定》审时度势,明确提出了“第五个现代化”,即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强调了整体性的制度的完备和完善。从国家独立到经济富强,再到制度完善,这正是中国人民在追求现代化的道路上不断表达的新期待,不断提出的新目标,不断尝试的新实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