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时,政府要加强对公共空间的文化建设,使之具有足够的文化展示功能,让人民能够随时随地接近文化。比如地铁站,法国巴黎的很多地铁站都像艺术馆一样,而香港则把地铁站打造成了历史陈列馆,上海在这些方面就做得不够。另外,政府可以主导或鼓励民间投入,搞一些有针对性的文化活动,比如小型的电影节。文化产业的发展,既需要市场,又不能完全依赖市场。离开市场,文化产业没希望,但完全依赖市场,一些小众的东西没有办法生存。发达国家有很多这方面的基金,比如对小众电影或者高质量画展的补贴等,起到了一定的引领作用。
胡惠林:上海的优势在于极其丰富的市场机会,但同时需要在政策体制上为“海漂”提供良好的生态。在一些文化领域,政府部门要改变思维方式,引进竞争机制;在文化作品创作上,要敢于挑战重大题材。此外上海要以更加宽容和开放的心态去容纳和善待“海漂”,要让更多人看到上海的确是一片文化创新创业的热土,真正体现大气谦和,海纳百川。
孙逊:“海漂”不是培养出来的,是吸引过来的,需要良好的文化生态环境。要真正提升“海漂”的活力、影响力,增强其对上海城市发展与文化建设的反哺能力,就应当提高文化创意园区对“海漂”及其创业活动的集聚优化作用。北京近年来着力打造的798艺术区、宋庄画家村等创意园区汇聚了来自全国各地乃至世界各地的大批艺术人才,而上海虽然也有M50、田子坊、1933老厂房等艺术创意园区,但是与北京艺术园区的地理位置相对分散不同,上海的艺术园区大多处于地租和生活成本比较高的市中心,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海漂”艺术家的集聚。(文汇报首席记者 邵岭)
上海文艺评论专项基金特约刊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