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每日推荐
首页 > 思想理论 > 独家连线 > 正文

文化“海漂”现象面面观(3)

从比较高的标准看,文化“海漂”的现状还有不尽如人意之处,比如自主创业活力还不够强,创新成果还不够丰富,人才队伍稍嫌薄弱

记者:既然“海漂”对上海文化建设有这么重要的作用,那么请几位专家勾画一下,理想的“海漂”生态应该是什么样的?

文化“海漂”现象面面观

图片说明:孙逊

孙逊:上海师范大学都市文化研究中心在年前做过一个“海漂”调研,后来由年轻的副教授刘畅执笔形成了一份调研报告。调研中我们发现,“海漂”有不同层次,有的还处于草根阶段,有的已经功成名就。对于上海而言,各种层次的“海漂”我们都需要,理想状态是既有一部分“海漂”扎根下来,同时总体上保持一个“漂”进“漂”出的动态过程。当然这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而我们要做到的是形成这样一种吸引力,尽可能海纳百川,这样上海就成为人才汇聚之地,“漂”进“漂”出的过程也成就了上海的一大文化景观,让整个城市充满活力。

陆铭:一个城市的文化产业一定是金字塔,西方也是一样。基层一定有一个庞大的从业人员团体,然后不断产生顶尖的人物,这是这个行业的正常业态。

记者:刚才几位专家都谈到了,上海的文化发展和建设,应当注重聚集多样化的文化艺术人才,尤其是培育一个富有活力的“海漂”群体。那么,与理想状态相比,“海漂”的生存发展现状怎样?

孙逊:如果用比较高的标准看,“海漂”的生存发展还有不尽如人意之处。首先表现为自主创业的活力还不够强。文化“海漂”在创业过程中,往往要面对市场准入门槛高、市场占有率低、应对风险的能力差等问题,难以得到全面有效的政策保障和资金支持,自主创业的活力并未完全释放出来。以电影产业为例,“海漂”自主创办的企业和个人工作室不仅规模偏小,而且竞争力也相对比较弱。而现在“北漂”自主创办的影视机构已经够成了北京影视产业的重要一极。

上一页 1 2345下一页
[责任编辑:赵光菊]
标签: “海漂”   文化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