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每日推荐
首页 > 思想理论 > 独家连线 > 正文

文化“海漂”现象面面观(2)

胡惠林:所谓“漂”,就是一种流动的状态。从城市的文化特性和品质来讲,城市文化虽然有其物理载体,但本质上是流动的,这一点与乡村文化不同。古语说,流水不腐,流动性对于城市文化的动力机制和创作活力来说至关重要。愿意选择这种状态的人,首先很自信,其次渴望获得更大的自由创作的空间,有这样一群人和这样的一种文化现象存在,对于改变城市静止的固有的文化生态来说是一件好事,有助于城市文化多样性的形成,同时会对一个城市的文化生态和文化创作形成鲶鱼效应,增强活力和活性。可以说,“漂”的程度越高,城市的文化包容性越强。

文化“海漂”现象面面观

图片说明:胡惠林

记者:几位专家讲到,“漂”既是文化碰撞的必然需要,“漂”族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那么,具体到上海,“海漂”的出现对上海意味着什么?在现阶段又有什么特别的意义呢?

胡惠林:“海漂”的存在,可以充分激活上海文化创作、文化竞争和文化活力,上海的文化发展需要这样一种文化补充。同时这也是上海城市文化形成的特性决定的。上海是一座移民城市,从某种意义上说并不具有很强的本土文化特性,其文化基因在最开始都是“漂”进来的。上海文化最辉煌的时候,正是“海漂”活力最强的时候,包括鲁迅、巴金,都是“漂”来的。到了今天,上海需要有更多“海漂”,为处于从工业文明转向后工业文明时期的上海注入新思维、新方法和新活力,从而使上海的文化建设,呈现出与文明转型相符的样貌。

陆铭:“海漂”对于城市文化的重要性已经不言而喻;培育“海漂”群体,是上海当前文化产业破题的必然要求。放眼看整个中国,到目前为止,走的都是一条通过全球化参与来推动制造业发展的道路。但制造业驱动已经遇到瓶颈,未来我们的国际竞争力在哪里?一定是第三产业中的金融、教育、医疗和文化;而上海作为中国经济最为发达的城市,有责任在这个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与此同时,一个城市在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之后,必然也会滋生出对于文化的渴求。但现在上海文化产业无论是创造力、竞争力还是人才集聚的程度,和其经济实力相比,都太不相称。

上一页 1 2345下一页
[责任编辑:赵光菊]
标签: “海漂”   文化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