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每日推荐
首页 > 思想理论 > 独家连线 > 正文

文化“海漂”现象面面观

胡惠林,上海交通大学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国家文化产业创新与发展研究基地办公室主任

陆铭,上海交通大学经济学院特聘教授、复旦大学教授。曾作为富布莱特学者工作于美国哈佛大学和国家经济研究局。主攻劳动经济学、城市和区域经济发展

孙逊,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上海师范大学都市文化研究中心主任,主持有《“海漂”与上海文化生态建设调研报告》等咨询报告

上海,这个历史上的文化大码头,正在以更加开放的姿态,拥抱来自五湖四海的人才,人们称其为“海漂”。一个“漂”字,意味着在市场上的自由流动,对于个人而言,这是个人价值的另一种界定,文化理念的个性表达;而对一座城市,这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之后,生发于文化领域的强烈渴求,是城市转型发展之际的必然选择。上海要成为文化创新创业的热土,理应注重集聚多样化的文化艺术人才,尤其是培育一个富有活力的“海漂”群体。

连日来,文汇报记者兵分几路,深入上海文化产业链的各个环节,和文化发展的各个空间,追寻文化“海漂”的身影,倾听他们的心声。这些故事里,有困境和坚持,更有梦想和希望。而在本版的文艺圆桌讨论栏目,我们也邀请专家建言献策,解析文化“海漂”现象,探讨如何进一步优化上海的文化生态环境,打造一个崭新的追梦者的乐园。

文化需要吸纳多种元素的基因,因此“漂”是艺术家的天性。与此同时,流动性对于城市文化的动力机制和创作活力来说也至关重要。在上海城市转型发展的当下,“海漂”群体已经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

记者:在讨论“海漂”这个话题之前,我想先请教一下几位专家:“漂”,无论是作为一个群体,还是作为一种状态,其实在国内外很多大城市都普遍存在,尤其是在文化领域。这是什么原因?

文化“海漂”现象面面观

图片说明:陆铭

陆铭:从事文化艺术的人特别容易“漂”,这和他们的职业特性有关。因为文化艺术讲究个性化、多元化,需要吸纳多种元素的基因。所以,放眼全世界,艺术家都是“漂”来“漂”去的。与此同时,城市的文化产业讲究多样性,需要不同的人带着不同的思想和创意而来,不断发生碰撞。而在中国,大城市尤其容易形成“漂”一族,文化产业本身就是典型的大城市产业,所以文艺人才特别需要在大城市呆着,在不同城市间“漂”来“漂”去。

上一页 1 2345下一页
[责任编辑:赵光菊]
标签: “海漂”   文化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