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每日推荐
首页 > 思想理论 > 独家连线 > 正文

文化“海漂”现象面面观(4)

第二是创新成果不够丰富。“海漂”在成果产出的规模效应、市场竞争力等方面也不够。比如在影视行业内,近年来由“北漂”主创的影视剧在影视市场上占据了不少份额,甚至“北漂”本身也成为颇受市场关注的题材,出现了《北京爱情故事》等一系列影视作品。然而,由“海漂”担纲主创的影视剧则数量较少。

第三,“海漂”的人才队伍相对薄弱,尤其是有全国影响力的高层次文化人才相对匮乏。譬如,“北漂”队伍中出现了一大批知名文艺人才。与之相比,“海漂”中具有较大知名度的却比较缺少。

 “海漂”不是培养出来的,是吸引过来的。要真正提升“海漂”的活力、影响力,增强其对上海城市发展与文化建设的反哺能力,就应当从整体上改善上海的文化生态环境

记者:形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什么?

孙逊:“海漂”的文化生态相对还不够丰富,造成上海有时在文化的多元性、集聚性方面存在某些缺失。

比如文化主体相对单一。“海漂”本身是多样化的,有多样化需求和多样化才能,需要多样化舞台来提供不同的空间和平台。但是在上海,体制内的文化机构在各自领域内比较强势,大量文化资源在一定程度上向国有文化企业倾斜,民营文化企业尤其是“海漂”自主创办的小型文化企业、工作室在这种状况下发展乏力。

尽管上海本身具有比较发达的媒体环境和丰富的文化资源,但是与“北漂”相比,“海漂”人才的展示、推介和提升的平台和力度还是不够。比如,中央电视台的星光大道、梦想剧场等栏目,吸纳了一部分“北漂”艺人参与其中,为他们提供了一夜成名的机遇,北京甚至出现了以“北漂”为主体的“北漂”春晚,并且从2011年开始已经连续举办四届。而上海的大型演出和选秀节目对“海漂”关注度不够,更多是偏重于偶像效应,对“海漂”人才的发掘和展示缺少规划。

同时,“海漂”中的大多数人集中在文化创意产业,而上海的文化创意产业虽然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但文化创意园区对“海漂”的集聚优化作用并未得到充分的展现。比如位于莫干山路50号的M50园区是“海漂”艺术家密集的一个艺术展示区域,但过度商业化、同质化等问题严重制约了园区的发展,也使其在吸聚外来人才方面的效能大大削弱。

记者:由此看来,“海漂”的生存发展存在不足之处,而这也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海漂”对于上海文化建设的反哺作用。那么,该从哪些渠道着手,扭转这种局面呢?

陆铭:这个要从“海漂”赖以生存的文化产业的产业氛围入手,只有文化产业发展了,“海漂”才有足够的生存空间。

首先一定要民间化。文化强调的是个性化、多元化,很难有一个国家和国际标准。比如当年《泰囧》上映,尽管破了国产片的票房纪录,但照样有人说好有人说不好;《中国好声音》刚亮相的时候,谁能想到有这么火?既然没有统一标准来界定好与不好,就很难通过政府来推动,因为政府的优势无非是经济和政策的扶持,那没有标准,这个扶持给谁呢?所以必须走民间化发展道路,才能百花齐放。

上一页 1 2345下一页
[责任编辑:赵光菊]
标签: “海漂”   文化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