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每日推荐
首页 > 思想理论 > 独家连线 > 正文

善治的起点:从“社会人”到“社区人”

从“单位人”到“社会人”,从“社会人”到“社区人”,是两个有着必然联系,又有质的区别的社会发展状态。从社会管理创新的角度看,前者需要总结,后者需要推进——

话题嘉宾

主持人 黄月平

唐钧: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政策研究中心秘书长、研究员

关信平:南开大学社会工作与社会政策系教授

谢志强:中央党校社会学教研室副主任、教授

卢汉龙:上海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研究员

当前,我国社会结构、社会组织形式等已经和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大量的“社会人”日益增多地生活、居住于各种城乡社区中,变成了“社区人”。城乡社区越来越成为生活的支撑点、社会成员的聚集点、各种矛盾的交汇点。“社区人”对社会管理工作带来了新问题与新难题。社区在管理和服务于“社会人”上如何更好地发挥作用,如何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管理理论,是创新社会管理体制,实现社会和谐稳定所要回答的时代课题。为此,本刊邀请社会学专家进行深入探讨。——编者

■从“单位人”到“社会人”,给社会管理带来一些新问题新难题

主持人:我们知道,上世纪90年代初确立了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目标,其主要措施就是改革单位“办社会”的弊病,这样,单位制逐渐失效,20多年来,产生了大量的“社会人”,怎样看待这一变化给社会管理带来的问题与难题?

谢志强:大量“单位人”已经向“社会人”转变,给社会管理带来了许多新问题新难题,传统社会管理模式和方法受到严重挑战。其中最突出的问题:一是管理对象变了,而管理方式未变。原有的单位组织管理功能不断弱化,面对越来越多的流动的、分散的“社会人”,国家在很大程度上失去了通过单位组织管理社会的基础。这样,政府由原来的管单位变成了既要管单位部门,还要管大量的分散的个人。对象变了,变多了,变复杂了,而传统的社会管理模式还没有适应这种变化,于是在部分地区和某些环节出现了管理缺失的现象,一些社会矛盾和社会纠纷由此产生。二是管理目的变了,认知方式未变。如果说传统的社会管理之目的主要是管住控制,以此来保持安定团结,那么现代社会管理既要安定秩序,也要活力与效率,要在发展中实现积极的动态的高层次的稳定。然而,还有不少地方、部门和单位为管理而管理、为了稳定而稳定、阻碍社会流动的现象仍然十分突出。三是管理的主体变了,管理观念滞后。以前是传统的以政府为唯一中心的治理结构,而政府不是万能的,特别是面对一个开放的动态的社会,需要发展其它的社会管理主体,形成多中心的、多主体的共同管理社会的治理结构。显然,由社会协同的自我管理和大众参与的社会自治还没有成长起来,社会强大起来以后担心管不住出问题的观念仍然大有市场。四是管理的内容变了,管理方法和思维没有及时更新。管理固然有管制调控之意,但管理的本质是服务,例如对流动人口,对吸毒人员,对流浪儿童、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农村留守儿童,对有违法恶习的青少年,对民间组织、新兴社会组织,对于文化娱乐、网吧、废旧物品收购等新兴行业特种行业,对上学、医疗、就业有困难的群众等等,有的要以管为主,有的则要以服务为主。在很多地方和部门实行的“谁主管、谁负责;谁审批、谁管理;谁登记、谁管理。”这种社会管理办法,还要进一步细化和人性化。五是单位体制的功能虽然在弱化,个人对单位组织的依附性虽有所减弱,但并没有实现根本的改观,单位组织的作用仍然很强大,单位成员依附于单位组织的情形还大量存在。

上一页 1 234下一页
[责任编辑:赵光菊]
标签: 社会人   社区人   国外社区治理   谢志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