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志强 中共中央党校社会学教研室主任、教授
我国早在2001年就进入了老龄化社会,当前人口老龄化的严峻现实可以用三句话来概括:一是速度快,据联合国人口司的预测,在1990年到2025年间,中国60岁以上老人所占人口比重将增长115.09%,比日本快0.56倍,比美国快1.2倍,比法国快1.63倍,比英国快2.73倍。二是规模大。老年人口相当于日本的总人口数。三是未富先老。我国的人口老龄化是在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比较低、或者经济基础非常薄弱的情况下出现的,老龄人口对资金、服务设施等的巨大需求给经济社会文化各方面造成了巨大压力。日本进入老龄化社会时,人均达到了1967美元,我国进入老龄化社会时人均只有将近900美元。面对这种异常的人口老龄化,我国的老龄事业、老年产业、老年服务出现了极大的不适应性。解决人口老龄化带来的种种问题,是整个社会治理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由此出发,从整体的结构视角审视,我国的养老服务体系存在十大结构性问题,需要引起特别重视。结构性的问题不解决,科学高效系统化的养老服务体系就不可能形成。这十大结构性问题是:
第一是城乡之间不平衡,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一般认为城市的老龄问题要比农村的老龄问题严重,实际上农村的老龄问题比城市的老龄问题要严重。十多年的2000年的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农村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所占比重达到8.1%,高于城镇6.0%、城市6.7%的水平,如果考虑到我国农村非老年人口听大量外迁,农村老龄人口所占比重就更大了。二是城乡养老金相差24倍,悬殊很大。中国社科院近期发布的2014年《社会蓝皮书》中显示:2012年,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和新农保的参保率分别呈上升趋势,其中,城镇职工人均养老金水平已达2.09万元,新农保为859.15元,两者养老金水平相差24倍之多。近些年来,农村虽然已逐步建立起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和农村低保等社会保障项目,但相对城市而言,农村社会保障依然存在着项目不全、覆盖面狭窄、保障水平低、社会化程度低等一系列问题。以养老保险为例,目前我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养老金中位数为每年720元,而城镇及其他居民养老保险的养老金中位数为每年1200元,前者仅及后者的60%。同时,城市靠离退休金的占2/3,而农村只有4.6%,二者极不平衡,差异巨大。
第二是地区之间差距很大。根据设计,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待遇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基础养老金,最低标准由中央统一规定,目前每人每月为55元。第二部分待遇是个人账户养老金,是个人在60岁以前缴纳的养老保险费,再加上政府的补贴和其他来源资金。就基础养老金来说,据经济参考报报道,这一指标在地区之间差距正越拉越大,目前最高的是上海,为每月540元,北京、天津分别为430元和220元,吉林、河北、安徽等省只有55元,省际差距最高达10倍左右。基础养老金的差距还表现在同一省份内,根据一些省份安排,基础养老金由省级财政负担,同时鼓励各设区市、县(市、区)政府根据本地实际增加地方基础养老金,所需资金由当地财政承担。如,辽宁省基础养老金目前每人每月虽然只有70元,但大连市人社局已计划将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标准从每人每月150元提高至180元。湖南省基础养老金最低标准为每人每月60元,长沙市则为每人每月105元。
第三是城市内部养老服务水平很不平衡。机关事业单位的职工、企业职工和城市居民之间的养老保障水平很不平衡,呈现出由高到低的明显的梯状分布。同在一个城市生活,面对如此不同的保障水平,各群体之间的利益究竞怎样平衡?
第四是养老产业结构的构成上很不平衡。我国现在更多是劳动密集型的养老服务,技术型、资本型的养老服务极少,如何通过品牌、技术等因素提高我国的养老服务水平,扩大养老规模,是面临的一个重大挑战。
第五是在服务项目上的结构性缺陷。主要表现为面向中高层收入群体的养老服务多,面向低收入群体的养老服务少;一般性的养老服务多,个性化的养老服务少。这实际上是一种精英养老和粗放式的养老。尤其是对高龄老人、空巢老人和失能老人的服务极少,2013年我国上述三类老人分别有2300万人、9700万人、3600万人。目前我国收养的失能老人只占需全部收养的17%。
